区域>

向海逐浪 厦门强力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示范体系——厦门海洋高新产业“政产学研用”融合模式探析

2023-06-09 09:16:01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4,491 分享

中国商报(李心 佘逸 记者 钟瑜 颜祥子经略海洋,厦门使命在肩;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必不可缺。“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科技创新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多方归流,壮阔产业之海。从“城在海上”到“海在城中”,厦门深谙这一道理,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核心、高校科研院所为支撑、政府为推动、产业链为载体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示范体系,让科技创新成为打造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的重要引擎。

东风劲起,看万里潮来。当前,海洋科技引领力已转化成产业增长力和对经济的贡献力,厦门市海洋生产总值同比连续多年高于全市GDP增速。如今的厦门,海洋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创新发展成效较好,区域辐射带动明显,海洋产业链逐渐成熟,“海洋强市”蓝色梦想照进现实。中国商报记者聚焦厦门海洋经济发展,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角度,探析“政产学研用”融合对产业的“加速器”作用。

3.png

滨海风貌。(陈淑华/摄)

政府搭“航母”

产业孵化器成蓝色摇篮

雄浑大海蕴含着海洋产业发展的澎湃力量,333平方公里的蔚蓝疆域承载着厦门向海图强的担当。厦门的“向海之路”,从政府为产业搭建的“航母”中起航。

产业“航母”,是产业孵化与聚集发展的平台。5月23日,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以下简称市海洋局)在厦门海洋经济公共服务中心举办海洋企业日系列活动。生物发酵产业化“智造商”——一阳生集团有限公司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签约“海洋菌高产新型蛋白酶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合作项目。“探索海洋菌种转化酶制剂的技术链条将打破国内企业在酶制剂和微生物菌种上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实现进口替代。”阳生集团总经理徐梅表示,公司将与海洋三所拓展更多的合作,开发药食两用活性酶、活性肽、健康食品等产品技术等,助力厦门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发展。

3个月前,依托该平台,市海洋局还促成厦门惠盈动保集团有限公司与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共建水生动物医学专业和水生动物诊疗中心项目签约,为水产动保行业激荡强大势能。据了解,该公司与集美大学产学研合作已逾10年,在市海洋局牵头下,曾共同合作水产动物的保肝类产品、海洋原生境中乳酸菌产品的研发项目等,该项目的签约将双方的产学研合作推至崭新高度。惠盈动保集团副总经理乔欣君告诉记者,动物诊疗中心成立意味着双方将共同研究动物病害防治,经验汇编成册向养殖用户普及动物保健和诊疗知识,对行业发展意义深远。

科研力量持续汇聚成产业动能,厦门对海洋的应用探索远不止于此。过去两年多来,市海洋局共开展10场“海洋企业日”活动,实现高校、企业、投资机构融合。平台见证了蓝海天海洋研学实践基地、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闽锐宝鲍鱼研究中心、厦门鲎试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厦门市药学会内毒素检测实操培训基地等多个产学研共建基地的新生,加速了厦门海洋产业科研产品产业化进程。

以厦门海洋经济公共服务中心暨南方海洋创业创新基地(沙坡尾)为载体,“海洋企业日”成为厦门海洋创新发展的强劲助推器。该基地作为市海洋局拓展海洋双创空间,打造厦门海洋高新产业集聚发展“阵地”和对外展示交流重要窗口,体现了产学研转化的深厚实力。

由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秘书处创新性建立的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对外开展仪器使用及科学实验、检测分析、中试放大等共享服务,服务企业超400家,切实减轻企业研发成本。南方海洋创业创新基地则作为“厦门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福建省级专家服务基地”,吸引55个涉海项目入驻,累计产值约1.45亿元,入驻企业和团队共取得专利58个,建成生产线8条。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高校和鸣,市海洋局打造适宜海洋产业创新发展“航母”平台,蓝色摇篮里不断孕育着科研学者与实干企业家的涉海之梦。

1.png

鹭岛西岸风光美。曾炳川/摄

企业探“雷达”

市场化视角解决产业痛点

海洋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关键领域闯荡出发展新空间,必须深刻理解市场逻辑、解决产业痛点。长期以来,厦门在“政产学研用”的链条上,发挥企业作为市场“雷达”之利,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由厦门星鲨动物保健品厂改制而来的中鲨动物保健品(厦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鲨公司),在涉海资源开发、市场化利用方面经验丰富。中鲨公司总经理蓝豪杰介绍说:“近年来,我国实施饲料端禁抗,养殖端限抗、减抗的政策。国家政策的转变,为绿色、安全、高效的动物保健品带来跨越式发展新机遇。”

开发抗应激、强免疫制剂是动物保健品绿色发展的有效的途径,业内以往从中草药等植物中研制产品,但深受资源、成本之限。中鲨动保公司另辟蹊径,望向海洋里丰富且成本低廉的海藻,其含有多糖、寡糖、多酚等源活性物质,能显著改善动物肠道健康、提高免疫力,可替代化学制剂产品且更安全。

锚航定向,全速前进。2021年,中鲨公司与海洋三所、厦门大学合作研究“海藻源生物活性物质抗应激与强免疫制剂的研发及应用示范”课题。“除公司自筹2000多万元外,还获得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发展专项资金540多万元的支持,让成果转化更加快速。”蓝豪杰介绍说,目前建成了三条生产线,生产具有抗应激的系列动物保健品,并以实验证明氨糖有机微量元素产品在营养吸收率、使用价值上与国际头部动保产品效果相近且成本仅为1/3,国产替代颇具优势。新产品不仅为公司新增产值约9000万元,也助力产业链下游种苗业走上绿色发展道路。

中鲨公司技术研发总监高炳辉认为:“市海洋局从政策层面支持辅导,科研院所激发科研实力,企业发挥洞察市场独特优势,三方共研课题,政产学研互动模式对产业转型、企业发展起关键助推作用。”眼下,科研实力逐步转化为产品力,中鲨公司近年来营收年均递增30%,2022年产值2.7亿元,正朝着海洋龙头企业的方向迈进。

市场“雷达”也在厦门海上装备领域释放“声量”。厦门天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吴控股)董事长林忠表示:“团队基于对船舶产业的深层理解,从底层算法开发入手,成立感知与硬件、大数据与知识图谱、控制与算法三大中心,引领客户需求为船舶管理智慧赋能。”

起初,天吴控股筑牢“数字底座”,为厦船重工、厦门造船厂的大型船舶加装智能系统,让业务提质增效,企业对智能船管的理解得到市海洋局的认可。2021年,市海洋局设立专项基金并鼓励企业开展“船舶智能运维系统集成与安全感知研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这避免了企业单打独斗,能够发挥产学研的作用,为智慧海洋的发展开拓新天地。”林忠表示,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海上人员自动救助装置、维保安全辅助装置等产品研发和场景测试。

如今,天吴控股的产品系统已延伸至管海、用海、船管等领域,解决海洋生产管理决策难点,提高海洋信息管理效率、质量,绘就清晰可感的智慧海洋新图景——天衍系统服务海警、海事、海防等大量涉海单位,全方位海上动态实时感知技术助力海上监管,受到各单位的好评;蛟龙系统服务海洋工程,保障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全面数字化生产管理和资源开发;海洋女神系统通过专家经验采集分析输出智能决策,为船舶提供智管及运输方案。

“保四海航安,开八方楫棹。”已成为天吴控股发展的“座右铭”,未来,天吴控股将打通各智能板块,与专家智库深度融合,新增开发人员40余人、投入4000多万元,推进智慧港口建设、海洋资源开发,为“海上福建”和“海洋强国”建设开辟智能海洋新时代。

产业蝶变的信息从海上雷达传导到市场“雷达”上,这两家公司都从产业导向及市场需求出发探寻转型发展新路径,这条路上既有政策支持也有智库助力,是厦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核心助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2.png

马銮湾三岛公园。(钱永生/摄

院所建“宝库”

增强资源转化科研支撑

深耕厦门的海洋三所作为自然资源部直属的国家公益性综合型海洋科学研究机构,从20世纪90年代率先开展海洋微生物研发和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基于在该领域近30年的沉淀,海洋三所建立了海洋微生物资源保藏管理中心等平台,实现海洋微生物资源的规范化长期保藏,丰富微生物资源多样性,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奠定重要根基。

“海洋微生物资源可实现在食品加工、生物制造、环保工业等领域的开发应用,将海洋微生物资源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海洋微生物学科带头人邵宗泽更形象地表示,“海洋功能基因犹如‘电路板’的单个元件,通过合成生物学进行新药开发就相当于利用这些关键‘元件’整合新系统,在基因库这个工具箱里,‘元件’越多,可匹配和合成的材料才能越多。”

“科研成果不能锁在抽屉里,要把‘文章’写到祖国大地上,科学家有责任让资源活化利用起来,打开基因库‘舱门’让更多涉海企业能利用基因资源,为涉海资源转化应用提供更多科研支持。”邵宗泽说。以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为缩影,全面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服务海洋生物产业发展,海洋三所还打造集“资源挖掘→活性筛选→功效评价→机理研究→产品研发→产业化中试→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开发技术体系,成效显著。近年来,海洋三所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领域,30余项成果实现转化应用,与130余家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以共建联合实验室、选派科技特派员等合作模式为企业提供服务,促进一批面向大众的海洋功能食品、饮料、保健品及医用级壳聚糖、岩藻黄质等原料走向市场。

在厦门,海洋生物资源正从蓝色疆土来到科研院所,被转化成“数据”片段并嵌入涉海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探索生命科学注入核心价值、探索无限可能。

产业筑“高地”

形成海洋高新产业集群

厦门拥有265公里海岸线,虽然海洋经济体量在全国不占优势,但厦门直面海洋产业发展瓶颈和产业技术短板,发掘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海洋产业协同创新及海陆联动发展方式。以市场化为导向,让有限的资源汇入到最有优势、积淀最深、动能最强的涉海领域,为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核心部件等为切入点,厦门开展自主研发,实现产业化开发微藻DHA、香兰素、海洋工具酶、光纤水听传感器、防污防腐涂料等一批高技术产品,培育出安井食品、金达威、罗普特科技等10家涉海上市企业。

特别是在“向海问药”方面,力品药业产品进入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名单,带动公司营业收入大幅提升;蓝湾科技硫酸氨基葡萄糖氯化钠复盐原料药通过国家药监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组织的药品注册现场核查;酵母硒/青蟹素生物制品的开发及产业化示范应用加快推进……厦门推出大批具有国际领先的海洋创新产品,突破了一批深海关键技术,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链。

关键技术突破进而带动各产业链要素高度集聚,让厦门形成“两带三园”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依托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园、厦门水产种业园等园区载体,去年,厦门吸引市级招商平台项目共29个,计划总投资约50.22亿元;完成合同签约项目21个,签约金额约40.84亿元,高能级项目助力厦门海洋产业链“强链补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厦门深耕蓝色经济“高产田”,筑牢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通过“政产学研用”体系锻造发展“加速器”,为海洋产业构筑技术和产业的“朋友圈”,同时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落地,实现了海洋高新产业的加速成势,为厦门市经济发展创造全新增长极。

责任编辑:李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