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多家车企推出了付费会员服务。不过,一些汽车品牌尤其是不少新能源汽车开始将付费项目向基础功能延伸,如方向盘加热、座椅加热、座椅通风等功能,并且有套娃式付费的苗头,引发不少消费者的质疑。业内人士认为,车企应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汽车的付费会员服务亟待进一步规范和优化。
客观而言,一些汽车品牌尤其是一些新能源汽车在“增值服务”上发力,推出付费会员业务并借此增加收入,本无可厚非。一方面,汽车“增值服务”的确满足了一部分驾乘人员的个性需求,提升了体验度;另一方面,在目前车辆后期保养和维修方面难以达到以前的盈利水平,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保养项目更少,通过“增值服务”和付费会员服务开拓新的收入来源,成为众多车企的增收来源。
但是,当汽车品牌把“增值服务”作为增收手段,甚至不惜突破必要界限,把以往一些基础服务项目也纳入到“增值服务”中,并通过一定手段进行服务收费和“割韭菜”时,则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例如,一些汽车品牌提供的“增值服务”和收费,并没有事先清楚告诉消费者,或隐藏在字小、内容众多的销售合同中,让消费者在购车时一不小心就掉入“合同陷阱”。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犯,也涉嫌违法。
令人遗憾的是,近些年来,一些汽车品牌的服务乱象远不止这些。比如去年5月,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不公平格式条款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国内一些新能源车企的销售协议等不公平格式条款问题严重,其中不乏市面上热销的汽车品牌,比如比亚迪、长城、上汽通用五菱等10家车企的问题率超过46%,威马汽车的问题率高达60%。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形势向好,市占率逐年上升。新能源汽车企业应通过不断地将技术、服务等水平升级,扩大新能源汽车客户的黏性和市场宽度,进而保障行业在最优最快的航道上前行。
但就现实来看,一些汽车品牌并没有很好地珍惜这一机遇,而是被眼前的小利益所诱惑,做出伤害消费者利益和不利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事情,也是对国家等各方面对他们不遗余力扶持的辜负,是不折不扣的“自毁长城”。
面对引发关注和质疑的“增值服务”泛滥,除了需要行业和车企自身不断努力自觉合规经营外,也需要市场监管等部门及时依法介入,对车企“增值服务”等进行一次严肃的“体检”,去除病灶,尽快捋顺行业经营秩序。同时需要行业协会等方面协作,尽快为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制定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清单,把汽车增值服务限定在必要范围内,不随意越界,深度维护市场,也维护行业利益。(余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