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规范使用“银行”字样 谨防“入坑”金融陷阱

2023-04-28 11:32:34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021 分享

中国银保监会近日发布风险提示称,近期通过日常监测发现,个别网站发布“中国时间银行上市”等虚假信息,且有名为“时间银行”的移动应用程序(App)以公益养老为名目开展投资活动。

近年来,市场上频繁出现企事业单位、个人,甚至政府部门违法使用“银行”字样的情况,对社会公众造成误导,扰乱金融市场秩序。例如“留坝县两山银行”“西湖粮食银行”等。据了解,“两山银行”是一个政府主导的促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相互转化的准公共服务平台,“粮食银行”则是避免粮食浪费、收集余量粮食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公益平台,但民众误以为是商业银行。

随意使用“银行”两字,也会使一些不法分子设下圈套,诱骗公众把资金存入根本不存在的银行。毕竟民众对于大型银行、所在地银行比较熟悉,但是异地银行,尤其是一些村镇银行,很多人闻所未闻。一个名称加了“银行”两字,即使企业并没有恶意的使用初衷,也有可能被下属员工恶意使用。如果有居心叵测的人许以高利或其他诱惑,那有人会掉入“坑”里。除储户受金钱损失外,真银行的信誉也受影响。

未经批准使用“银行”字样,涉嫌违反商业银行法第十一条“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的法律规定。因此,非金融机构和企业擅自使用“银行”字样,的确存在违法的可能,需要及时查处,防止这些名称误导用户。有关部门在规范“银行”两字使用的同时,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将规范使用“银行”字样的宣传内容纳入金融消费者教育和普法宣传活动,设立公众监督举报电话,并通过风险提示、案例通报等形式,增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规范使用“银行”字样及防骗、防诈的意识。

近年来,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一些地方的公司或平台似乎嗅到商机,上演了一出出“东施效颦”的戏剧。比如,在营业场所或网站等显著位置借“银行”标识之名,套用“银行”名称命名相关生态资源经营发展平台,打起了银行经营模式的“擦边球”。其实,原先的“时间银行”“粮食银行”等名称完全可以用“宝库”“仓库”等其他名称替换,既满足合规要求,也不影响正常业务的开展。民众辨别真假银行,可通过查验“金融许可证”、查询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官方网站等途径,审慎判断有关单位是否具有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资格。遇到利用含有“银行”“Bank”字样的商标、预核准名称开展金融相关业务宣传的单位、个人,应当给予高度警惕。(胡建兵)

责任编辑:李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