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诗歌节:马鞍山的别样浪漫

2022-11-20 10:54:12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849 分享

中国商报安徽报道(余萍 记者 刘群)桂花的香,枫叶的红,诗篇的旷达,组合成了属于“诗歌之城”安徽马鞍山独有的浪漫。作为文化盛宴,马鞍山李白诗歌节以诗歌为媒、以节会为平台,精心筹备各种文化活动,让诗歌与文化交流、旅游推介、市民生活完美融合,精彩纷呈的活动让百姓乐享丰盛的文化大餐。

5-1.jpg

第34届李白诗歌节开幕式文艺演出(图片由中共马鞍山市委宣传部提供)

以文化人,经典滋润心田

自1989年以来,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已连续举办了34届,不仅被确定为安徽省五大节庆活动之一,而且成为享誉国内外的重要节庆活动品牌。2021年第33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期间,马鞍山市共举办了8项系列主题活动,吸引了线上线下近1600万人次参与其中,进一步扩大了马鞍山在国内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凸显了诗歌节的品牌效应。

今年的李白诗歌节更加注重群众的参与度,扩大地区的覆盖面,进一步提升马鞍山市的知名度。作为本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系列活动之一,自今年4月起,第二届“经典诵读”群众文化活动以诗文诵读的方式,在三县三区及全市教育系统、朗诵学会拉开帷幕。几个月来,三县三区宣传文化工作者积极宣传发动,组织3000多名基层诗歌朗诵爱好者和中小学生积极创作、踊跃参与,亲近中华经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面向群众,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滔滔长江水,千年诗意浓。这几日,采石矶风景区因“采石城遗址”的发掘和“长江不夜城”项目刷爆了马鞍山人的朋友圈。

近年来,马鞍山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推进长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一体化实施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地方风格的长江文化,着力打造长江文化的“新时代坐标”。

加强传承保护,马鞍山先后投入近8亿元对凌家滩、太白楼、朱然墓等长江马鞍山段重点遗址、文物进行日常管理和保护性修缮,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累计抢救修复出土文物65件,展陈利用27件,通过市博物馆、刘禹锡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等综合性、主题性博物馆,每年举办主题展览150余场,系统展示长江文明和地域文化特色。拓展产业结构,以凌家滩遗址被列入“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为契机,加快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建成“当涂民歌”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促进长江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打造主题光影秀、长江不夜城、山水实景演出等文旅项目,丰富夜间文旅消费新业态,让长江文化融入群众生活。围绕长江大保护和文化遗产等主题,创排儿童剧《小江豚归来》、话剧《特种钢》、现代舞剧《李白》等十余部文艺精品,讲好长江文化承载的“马鞍山故事”。

本届诗歌节开幕式文艺演出,以歌舞、诗歌朗诵、大合唱等表现形式,通过“与诗歌相会”“诗意马鞍山”“生态幸福城”“奋进新时代”“领航”等篇章,展现马鞍山市“诗歌文化”“长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豪情壮志。

相较于以往,本届诗歌节更加注重群众的参与度。整场开幕式的文艺表演基本由本地演员和群众文化队伍组成,把舞台交给百姓,让群众切身领略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江东大地历史文化之美。与此同时,开幕式将在冬奥城市文化广场设立分会场,通过电子大屏将开幕式盛况进行同步传送,以便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诗歌节的互动活动中来,让文化的力量愈发深入人心,让“诗歌的盛会”真正成为“市民的节日”。

唤醒文化自觉,传承千古诗情

漫步游园广场,随处可见古诗的影子;大小舞台,总能听见绵延千年的吟唱;字里行间,流淌着马鞍山人对诗歌独一无二的偏好……一句句吟诵,一滴滴浇灌,犹如春风化雨,在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诗意的种子。各类演出与活动,如暮鼓晨钟,唤醒市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30多年来,每到诗歌节,马鞍山名家荟萃、高朋满座,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家、诗人、学者来到这里,他们或赞叹城市之美,或称道文化底蕴,通过这种盛会相互交流,思想相互激荡,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将诗歌文化传承和发扬出去。30多年的发展,让马鞍山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学修养不断提升,该市的城市文化内涵和品牌效应持续释放,吟诗、唱诗、写诗早已成为马鞍山人的生活常态。

11月16日上午,马鞍山市“秋果飘香”诗词吟唱会诗意盎然,来自全市老年教育系统各单位的20余支表演团队奉献了精彩的表演。或讲述爱党爱国、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或讴歌祖国山河秀丽,或赞美城市的巨大发展变化……演出现场,从歌舞表演到大合唱,再到深情朗诵,一首首诗词通过多种文艺演出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让人难忘的历史画面,诉说着对党和祖国的感恩情怀。

责任编辑:李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