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推动个体减碳 还需做好加法

2022-09-08 11:31:19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807 分享

今年以来,各地纷纷推出了包括个人碳账户在内的碳普惠措施,让减碳正式进入了个体时代。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行为能耗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50%,要想实现“双碳”目标,居民生活等消费端的碳减排不容忽视。

为了减少消费端碳排放,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绿色消费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0年,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消费制度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健全。

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生产端已有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标准和指南,可以测算出碳减排量。但消费端还没有较为统一的核算方法和标准,消费碳排放计算依然是个难题。如何建立倒逼机制,让个人的减排量更值钱,是碳普惠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笔者以为,要使个体减碳真正成为行动自觉,扎实有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还需在现有基础上做好相应的“加法”。

一方面,消费端减碳要可行可持续,前提是有科学严谨的减碳测算和统一的碳计量标准。此前,中华环保联合会发布了一项团队标准《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适用于公民绿色行为碳减排量化评估等。不过在具体实施上,有必要进行细化和完善,尤其在减碳测算和碳计量标准等“关键点”上,要具体可操作。

另一方面,要提高减碳价值,采取多元的激励普惠机制。除了碳市场,还要靠政府、政策、商业机构、环保组织等共同努力。比如个人碳账号中的绿色积分,不仅能用于餐馆排号、换取商品折扣等,也可以与金融市场对接,转换为银行账户积分等。要寻求对个人减排的激励不再仅由平台补贴,而是变成由碳市场“买单”的可持续行为模式。

此外,个人碳账户还有一个作用是倒逼消费品企业参与碳减排。笔者认为,未来可以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共同参与的碳账本,代替政府或企业单独驱动的单一碳普惠模式,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新的途径和动能,也是一个当务之“加法”。(张国栋)

责任编辑:李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