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6·18”投诉不断 电商监管需强化

2023-06-29 09:06:37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041 分享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3年“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在6月1日—6月20日共计20天监测期内,共收集“6·18”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98704996条,日均信息量493万余条。6月16日信息量达到峰值,为6014270条。监测发现,今年“6·18”期间,消费维权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网络购物、演出票务、权益规则等方面。

近年来,网络平台利用“6·18”等活动进行促销,带动消费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有的商品的质量不尽如人意,不少商家在“6·18”售卖临期商品或滞销品货,还有诸多美其名曰“电商特供”“6·18特供”的商品,实则是品质低下或偷工减料的次品。而延迟发货、快递爆仓、退换麻烦等也降低了消费者的体验感。

电商平台既是“6·18”消费者购物的主要渠道,也是购物节期间巨额交易的受益者,因此要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更要充分尊重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消费体验,严格执行商品准入制度、完善违法商户退出机制,杜绝网络集中促销活动出现假冒伪劣商品。电商平台应该建立完善首问和赔偿先付、消费纠纷和解等制度,妥善处理消费纠纷,尽快解决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履行合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今年“6·18”消费维权舆情本质上反映出的仍是消费升级背景下不同业态的内功修炼与消费信心意愿稳步提升之间的“不适配”。对此,中国消协建议相关主体从线上舆情与线下实情的充分互动中精准锁定痛点、合力打通堵点。从持续强化电商平台的合规经营层面着手,呼吁商家与平台企业加强自律,主动补齐在落实主体责任和对平台内经营者约束管控方面的短板,持续强化对电商营销促销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管控。监管部门不仅要抓好事后监管,还要抓好事前规范。各类经营主体寻找并构建更具诚意、更显善意的商业模式;从消费者视角出发找不足、查疏漏,下大力气做深蹲、练内功,通过对套路营销模式的“自我革命”,以及商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的双提升、商业诚意与营销信誉的共改善,延续发展后劲。

电子商务法早已正式实施,该法对消费者在网上消费遇到的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有关部门需要依照电子商务法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商家的违法行为。另外,最高法院明确规定,“网上销售商品有价格欺诈行为,诱使消费者购买该商品的,即使该商品质量合格,消费者有权请求销售者‘退一赔三’和保底赔偿”。有关部门严格按照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有关规定,对违法违规经营的电商和平台进行严肃处罚,才能使平台加强对电商的监管,防止各种问题的产生。(胡建兵)

责任编辑:李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