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云南凤庆县小湾镇:“蚕宝宝”吐丝生财 编织致富“新丝路”

2023-05-21 16:51:41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516 分享

近日,当我们走进凤庆县小湾镇桂花村时发现,连片的桑田枝繁叶茂,蚕农们穿梭在桑田里采摘桑叶,有说有笑,呈现出一派繁忙有序、生机盎然的景象。

“今年我养的第一季蚕已经结茧了,你看蚕茧圆润饱满、雪白如霜,品质特别好,肯定可以卖个好价钱。”桂花村村民王春映高兴地说。

桂花村海拔1900米,位于小湾镇东南部,紧靠澜沧江流域,独特的亚热带气候和地理条件非常适宜种桑养蚕,且蚕茧质量高。桂花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围绕沿江高原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主动融入澜沧江党建示范带建设,按照“一村一品”要求,把蚕桑产业作为重点特色产业加以打造。

“我从1996年开始养蚕,是村里第一批养蚕的,我家有桑树12亩,去年养殖12张蚕种,每张蚕种产量都在40公斤以上,产值达到2.5万元左右。”王春映说。王春映不仅蚕养得多、养得好,还是村里的蚕桑产业技术员、收购员,也是桂花村桂花党支部书记。他和妻子都已年近60岁,与其外出务工不如在家发展生产,夫妻合力在家种桑养蚕,一年可以养四季,收入很是可观。凭借过硬的养蚕技术,他家还成为村里的小蚕共育点,集中养育1—3龄的小蚕,其他蚕农再从他家购买养育养殖难度相对较小、风险相对较低的大蚕,可减少8至10天饲养时间。光是王春映一家,就带动全村200余户群众种桑养蚕,其个人每年养蚕、技术员工资、收购员工资、卖小蚕等各项收入可达4万余元,既能有效带动农户轻松入门养蚕,又助力本村蚕桑产业的发展,有力保障了蚕茧质量。

桂花村有着30多年种桑养蚕的历史,村“两委”结合实际,大力支持和鼓励群众发展蚕桑产业。通过积极与凤庆县桐凤丝绸有限公司沟通对接,在桑园科管、小蚕共育、大蚕饲养上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开发出“公司供种+小蚕共育+蚕农饲养”的培育模式,同时实行“保底收购+分级收购”的形式,形成了“村集体+龙头企业+技术员+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让桂花村蚕桑产业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质量、统一销售。这既大大降低了蚕农养蚕的技术难度,又保障了蚕茧的销路,进而激励更多群众投入到蚕桑产业中来,激发蚕农钻研养蚕技术以不断提高蚕茧质量,为桂花村蚕桑产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桂花村高度关注脱贫群众、低收入群体、弱劳动力群体、不便外出务工人群等特殊群体,积极鼓励他们种桑养蚕,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政策帮扶等服务,助力他们增加收入、有效解决生计困难。

如今,蚕桑产业已成为桂花村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在推动群众增收致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蚕桑产业既是生态产业,又是富民产业,养蚕周期短、见效快,劳力投入不大,近几年蚕茧价格非常稳定,且不断增长,让群众得实惠、有收入,是一项潜力无限、大有可为的产业。我们村‘两委’积极与桐凤公司合作,建立利益联建机制,公司依据本村蚕茧收购量给予村上返点,1公斤1元钱,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2022年我村蚕桑产业后村集体经济收入近3万元。”桂花村党总支书记字建军说。

目前,小湾镇桑园面积达到2500亩,2022年全镇有养蚕户480户,养殖蚕种2069张,产量64955公斤,实现产值305.34万元,其中桂花村桑园面积1500余亩,2022年有养蚕户206户,养殖蚕种1003张,产量50120公斤,实现产值190万元,每年村内养蚕户户均收入可达2万余元,是名副其实的蚕桑产业大村。以桂花村为代表,围绕构建集栽桑、养蚕、收购、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绿色循环全产业链,小湾镇积极融入澜沧江党建示范带建设,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既守住了生态底色,又拓宽了“两山”转化路径,通过蚕桑产业编织出致富“新丝路”。(杨雪 张艺璇 肖青玉 供稿)

责任编辑:唐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