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龙泉务窑的白瓷碗、修建明长城用过的石夯、一份1948年的会议记录、一个北京家庭的记账本……日前,首都博物馆公布了一份藏品清单,门类涉及瓷器、古籍、红色文献、影像作品以及火花、账本等老物件。这份清单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均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
据了解,首都博物馆于2022年3月正式启动常设展陈提升改造工作,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到2023年年底,首都博物馆一东一西两馆展陈都将全新亮相。为筹备本馆展陈提升改造、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展陈,首都博物馆面向公众开展了藏品征集工作,征集范围主要包括大运河历史文化相关文物展品、北京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相关文物展品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文物展品。
自2022年7月30日发布征集公告以来,首都博物馆累计收到征集信息达2000余条,经评估、鉴定后确定征集藏品139件套,其中无偿捐赠藏品108件套,既有普通市民捐赠的传家宝或老物件,也有国家级非遗大师朱炳仁、著名导演张艺谋等文艺界名人捐赠的珍贵藏品。
留下历史印记
根据首都博物馆发布的藏品征集最新成果,一些捐赠藏品的历史价值及背后的故事也向观众娓娓道来,让人们发现有不少“宝贝”就在身边。
其中,有一件来源于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桃林口村的明代石夯十分引人注目,当地此类石夯、石锤遗留很多,人们口口相传是徐达修长城时遗留下来的建筑工具。这件由高俊杰捐赠的石夯为四人抬夯,孔洞拴绳后提拉绳子以使夯石落地砸实夯土。如今看到这件石夯,眼前仿佛浮现出抬夯的壮夫们打夯的情景,耳边仿佛响起激昂的号子声,京津冀长城跃然眼前。
明 石夯
2022年高俊杰捐赠
此外,高俊杰还捐赠了一件明寿官刘公墓志拓片,讲述了墓主刘蕃的曾祖父刘彦才曾经捐工修筑当地滦河、清河漕运闸,还记载了刘蕃本人曾建议复开海运的陈词,可谓一方墓志显数代丰功,展运河变迁。
张燕、张凯姐弟于2022年捐赠给首都博物馆一件1948年的会议笔记本,笔记的记录者张建华是捐赠者的姥爷,当时在河北省平山县作为中央局组织干事参加了刘邓野战军南下部队的相关会议。他在笔记中真实记录了当年国家领导关于南下的准确认识和对当时形势做出的正确分析,如今已成为一件珍贵的红色文物。
记录时代变迁
此次还有一些反映了时代、工业、民生发展和城市变迁的藏品,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比如张红英于2021年捐赠的5000余张民国至现代的火花收藏品,是藏家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近50年的收藏成果。其中民国火花共计193张,包括了大中华火柴公司、丹华火柴公司、怡和洋行等著名企业的火花,较为珍贵。这批火花整体上反映了近现代轻工业制造技术的演变以及火柴这种常见日用工业品的兴衰流变,对于有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
王家贞捐赠的45册生活账本,是丈夫毛厚高从1972年4月直至2000年8月去世期间记录的生活开支,按照日期排序,把每日的收入和支出毫无遗漏地全部记录在案,是宝贵的北京当代生活档案。从记账本的内容可以看到,毛厚高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工资收入为100多元,到了90年代每个月收入已达近1000元,这反映出居民收入水平在改革开放以后大幅提高。从新华香皂和北海香皂、日立牌彩色电视机、黄金饰品、席梦思床等消费记录中,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特色产品。此外,毛厚高还于20世纪80年代购入了生肖邮票,是当时社会上“集邮热”的一种表现。一行行鲜活的数字让我们既看到了一个北京家庭的生活图景, 也看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家、社会、城市发生的巨变。
1972年至2000年的生活账本
2022年王家贞捐赠
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博物馆而言,藏品的价值不在于市场价格,而在于每件藏品都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每件藏品都记录着一个群体、一个人的历程与故事,因此每一位捐赠者都是当之无愧的文化遗产守护者。博物馆经过科学研究之后将征集藏品予以展示,是对文化遗产守护者最富敬意的回报。
首都博物馆藏品征集最新成果赏析
金/元 白瓷碗
口径 15 厘米 高 4 厘米
2022年 刘晓迟捐赠
此件白瓷碗敞口,斜曲腹,宽矮圈足。器内满施白釉,内底有四个支钉痕。外壁施半白釉, 腰部以下及足部露胎,胎上施有白色化妆土,应为金或元代北京龙泉务窑典型器物。龙泉务窑窑址位于北京门头沟龙泉镇西北5公里处的龙泉务村北,是辽代3个陶瓷烧造中心之一,其烧造工艺主要受五代时期定窑工艺的影响,具有典型的汉文化特点。龙泉务窑烧造以白釉为主,兼烧酱釉、黑釉、茶叶末,辽三彩器为其烧造的佳品。
清 《佩文韵府》正编和《佩文韵府》拾遗(海山仙馆刻本)
线装纸本223册 单本纵25厘米 横14厘米
2021年 王安谊、宋欣明捐赠
《佩文韵府》是清康熙帝命张玉书、陈廷敬、汪灏等20余人编纂的一本韵母词典,是清代官修的大型类书。全书共分正编、拾遗各一百零六卷,按平水韵一百零六韵排列,是中国依韵排列规模最大的词典,全书收单字1.9万多个,典故有 50 多万条,诸多文章典故均辑录于此书。
2021年,王安谊和宋欣明将《佩文韵府》正编(20函共199册)和《佩文韵府》拾遗(4函24册)两套古籍无偿捐赠给首都博物馆。全书为仿宋字体,字体工整,笔画清秀,结构匀称,刻印清晰且校勘精良。每册卷尾钤印篆书“岭南潘氏海山仙馆藏板”,是清代道光年间的精刻本。此中的“潘氏”名为潘仕成,字德畲,广东番禹人,清道光年间官至兵部郎中, 兴建了岭南名园“海山仙馆”,藏书盛名誉满天下。
现代 于非闇《鸽子》
纸本设色 纵135厘米 横68厘米
2017年 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捐赠
近现代中国画家于非闇此幅作品绘鸽子5只,翅尾相连,群起翱翔于蓝天白云中。其中有纯白鸽一只,其他3只鸽子身体白色,首颈部毛色呈灰色、红色,还有一只身体白色,首尾和翅尖为黑色。鸽子的造型准确而写实,即使在纯白的毛色中仍有明暗深浅的变化,以及对羽毛质感效果的细微刻画,表现了画家精湛的画艺。5只鸽子以流线造型排布在鲜艳的蓝色背景中,画面的左上、右下两角分别饰以缭绕的云气。整幅画面构图简约,设色明艳庄重,是画家的精心之作。
民国至现代 火花收藏品
尺寸大小不一
2021年 张红英捐赠
这批火花共计5000余张,囊括了捐赠者张红英的丈夫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近50年的收藏成果。这些火花题材丰富,反映出一定时期内政治变迁、经济发展、历史演变、地理概况以及文化艺术、民族风俗等各方面内容。其中民国火花共计193张,包括大中华火柴公司、丹华火柴公司、怡和洋行等著名企业的火花,较为珍贵。这批火花整体上反映了近现代轻工业制造技术的演变以及火柴这种常见日用工业品的兴衰流变,对于有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
清末民国时期 西德尼.D.甘博摄影作品
209张 尺寸大小不一
2008年 美国西德尼.D.甘博中国研究基金会捐赠
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年至1968年)是一位美国社会经济学家、摄影家,终身致力于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从1908年到1932年期间,他四次旅居中国进行城镇和乡村调查,拍摄了5000幅左右的黑白照片。
2008年初,美国西德尼.D.甘博中国研究基金会从甘博拍摄的一大批珍贵照片资料中选取 209张精品,捐献给首都博物馆。在他的镜头下,我们不仅能够看百年前的建筑遗产,比如安定门城楼、古观象台、孔庙大钟等,还能看到普通人的生活场景,比如北京店铺前的大车、源兴斋面条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