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元进香奈儿”“四大、广告、传媒任你挑”“海量名企内推直通”……这些让人感到“既诱且惑”的广告宣传语,都出自同一类中介,其主营业务是“付费实习”。
实习经历是找工作的加分项,在行业头部企业的实习经历甚至可以成为找到好工作的敲门砖。一些中介正是将大学生、求职者的实习需求,做成了自己的“蛋糕”。
以“免费”导流,最终导向“付费”完成“收割”,是这些中介的常见套路。先在大学生等目标群体中以“免费修改简历”“免费提供职业咨询”“分享面试技巧”等吸引关注,再夸大渲染就业压力、让求职者焦虑起来,最后“水到渠成”地推出“破解之策”——你付费,我给你实习岗位。
根据实习方式和时长、目标企业的行业地位及求职者简历的“可操作程度”,收费各有不同,一般岗位的直推价约为2万元,头部企业的约为3万元,部分甚至达4万元。总之,钱,拿来吧你!
部分网友就付费实习究竟是“天坑”还是“捷径”展开了讨论。认其为“天坑”者,各有各的“一把辛酸泪”;而将其视为“捷径”,则反面揭示了原本公开招聘、公平竞争的实习岗位,被不合理地兜售了、不公平地获取了。
细看付费实习,会牵出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围绕付费实习形成的灰色利益链,会催生寻租和腐败空间。这条灰产链,可分解为求职者、销售中介、资源中介、企业等各方,而销售中介所承诺的“100%保证实习”“即刻入职”背后,是资源中介、企业内个人或系统性对实习资源的垄断,“付费者得实习”便成了企业内外的共谋,共同分食把控资源之利。这本身就有扰乱就业市场之嫌,而把实习机会出售给中介的企业内部人员,也涉嫌利用职权不当得利,或涉嫌职务犯罪。
其次,付费实习加大了大学生等求职群体的经济负担。动辄几万元的收费,对大学生而言是不小的经济负担,很多学生在无奈之下选择了“校园贷”,进一步加剧了自身经济负担。而求职者缴费的自愿性和隐蔽性,以及网络监管的困难,又反过来将求职者置于维权难、没保障的境地。
最后,付费实习还会败坏相关企业甚至行业的形象。求职者通常也是选择去自己心仪已久的企业及岗位实习。但中介和企业“伸手要钱”的吃相,难免会让求职者“另眼”相看。长远来看,会危及企业的形象、信誉和口碑。
从网友分享和媒体曝光的情况来看,有些中介所谓的“付费远程名企实习”,实为中介找名企员工给“实习生”培训,甚至是中介自己指导“实习生”,求职者花了钱、忙活一圈,却连正规的实习证明都得不到。还有一些中介虚假宣传,说的是“核心岗位业务锻炼”,实习生到岗后做的却是取快递、整理文件的活儿,为实习付的钱“性价比极低”。
因此,应尽快建立完善大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和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畅通实习岗位和求职需求的信息桥梁,让实习真正成为求职者了解企业、锻炼能力的重要一站。(评论员王若辰)
(原标题:铲除“付费实习”的灰色利益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