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外来媳妇儿眼中的泥溪十八年

2021-01-25 09:34:34新华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855 分享

重庆市云阳县泥溪镇新貌。新华网发(耿骏宇 摄)

  新华网重庆1月24日电(李海岚)第一次见到曹翠仙的时候,是在村委旁的小仓库,她正在村里的木耳分拣包装间忙活。“每天有60块工钱。”她说。

  第二次见到曹翠仙的时候,是在她的两层小楼房里,她放下活路跟大家唠嗑她来到泥溪镇以来的变化。“日子越过越好了。”她说。

  曹翠仙来自云南玉溪,如今定居在重庆市云阳县泥溪镇枞林村。2003年,曹翠仙与田世证在打工期间相识相爱,并远嫁到泥溪镇枞林村,成为了枞林村的一员。

  “咋比我们玉溪还穷!”这是曹翠仙初来枞林村的感受。“云南老家条件再不济,好歹是平坝。”而这里目之所及都是山,房子建在山上,田坎也在山上。

  泥溪镇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位于云阳长江南岸七曜山生态自然保护区,山多地少、沟壑纵横,天上一下雨,泥土就被山洪冲刷进河里,浑浊不堪。泥溪流行着一句话,“一场大雨土下河,连晴三日无水喝。”

  重重包围的大山,也使这里交通出行极不方便,只有一些弯曲小路,下雨天坡陡路滑,脚上起泡是常事。“第一次从公路走到山上的家里,走了一个多小时。”曹翠仙说。

  跟着田世证回到家里,曹翠仙心里更是一凉:家里只有一张床,一个破木箱,婆婆为了迎接这个新媳妇儿,只好搬到哥嫂家去,把唯一的床让出来。

  当时,村里大多数人都靠外出打工挣钱,靠种植农作物维持生计。但由于地理环境并不好,一家人根本吃不饱。“虽然都是农村,但枞林村的生活却格外辛苦,好几次都想回娘家。”曹翠仙说。

  后来田世证身体不好,两个孩子要上学,老人也需要照顾,家里的负担变得沉重起来,曹翠仙不得不挽起裤腿下田去,自家土地不够,就借邻居的田地,种油菜、土豆、红薯,挖地、喂猪、养蜂,早出晚归,勉强糊口。

  “穷媳妇儿”曹翠仙就这样被困在了泥溪镇的枞林村。

泥溪镇青杠黑木耳种植基地。新华网发(耿骏宇 摄)

  因盛产青杠黑木耳,泥溪镇被誉为“重庆黑木耳之乡”,因此黑木耳被确定为泥溪镇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之一。

  2016年,在镇村的倡导下,曹翠仙自掏腰包种了200段黑木耳。“但由于缺乏技术,当年木耳收入并不理想,连本钱也没有收回来。”曹翠仙说。

  2017年,当地政府为了引导村民积极投身黑木耳产业,不仅为种植黑木耳的村民补贴木料,还找来专家举办了黑木耳实用技术培训班,这又燃起了曹翠仙的希望。

  在专家的科学指导下,她很快掌握了选材、椴木、打眼、接种、立架、水分管理等一系列规范化种植技术。2017年至2018年,曹翠仙大着胆子种了1000多段黑木耳。

  为了保证木耳质量、销售价格和渠道,泥溪镇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由镇里统一技术、统一菌种、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经营。

  曹翠仙的黑木耳当年不仅质量好产量多,卖的也好,“卖了两万多块钱。”她说。由此,这位“穷媳妇儿”摇身一变成了“职业农民”。

  据悉,目前,泥溪镇发展了100万段黑木耳和100万袋香菇、6000亩晚熟柑橘和3000亩乌梅,主导产业覆盖到了村村户户。

泥溪镇农村公路。新华网发(耿骏宇 摄)

  近些年,泥溪镇不仅产业发展起来了,交通也迎来了逆转:打通对外交通瓶颈,完成龙泥路升级改造。硬化村组道路103公里、新修组级路10公里、机耕道15.6公里、人行便道139公里,实现行政村通畅率、通客运率100%,组级路通畅率90%。

  对于曹翠仙来说,交通的转变对她非常有利。作为村里曹妹副食超市的老板,她每天还有一个重要工作——送货上门。“有些村民买的东西多,我就开着小三轮帮忙送一下。”曹翠仙说。

  除此之外,这几年,曹翠仙还利用早晚农闲时间喂养肥猪,一年能卖出2-3头,加上种植木耳、养殖蜂蜜、超市买卖、做零工等,每年收入近十万元,早已成功脱贫摘帽。

  “刚来的时候希望村里路好,后来希望种木耳挣钱,接着又想开超市……我的这些愿望都已经实现了。”曹翠仙笑着说,“现在希望娃儿顺利毕业,能有多的钱把家里重新装修一下,更希望能存钱在城里买房。”

  作为一名外来媳妇儿,在泥溪镇生活的这十八年,曹翠仙经历了从苦日子到好日子的转变,实现了自己的一个个愿望,见证了泥溪镇的逆袭,而她正是泥溪镇向好发展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泥溪镇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17年的9391元增长到2020年的13584元,增长1.44倍,7个贫困村整村脱贫,474户176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底的12.5%下降至“零”。

(原标题:【脱贫攻坚答卷】外来媳妇儿眼中的泥溪十八年)

责任编辑:秦楚翘 除中国商报、中国商网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商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