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沂蒙精神带进1000所高校”
沂蒙精神并不遥远。从“红嫂”后代到青年大学生,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沂蒙精神,经过一代代人的弘扬,历久弥新、绽放光芒。这是青春的接力,更是信仰的传承。
沂蒙精神并不遥远。从“红嫂”后代到青年大学生,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沂蒙精神,经过一代代人的弘扬,历久弥新、绽放光芒。这是青春的接力,更是信仰的传承。
张欣怡是中共一大纪念馆“90后”宣教专员。守护精神家园,传播红色文化,是她主动选择并热爱的事业。张欣怡和她的伙伴们身体力行宣示着,“守护精神家园,有我青春的力量。”
在西柏坡红色旅游带动下,平山县全域旅游蓬勃发展。如今的西柏坡,红色底蕴和绿色生态交相辉映,老区人民正在创造乡村振兴的美好生活。
每周五下午,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太阳山中心小学美术老师王亮会奔走二十余公里,准时出现在田原小学14名学生的面前,为他们“播下美的种子”。
高大的身材、黝黑的皮肤、利落的寸头,很难想象这位朝气蓬勃的“95后”就是果园的主人。他叫张宇浩,今年是他在秦岭脚下耕耘的第五个年头。
一天睡四五个小时、吃一顿饭,唐帅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他是一名手语律师,用手语帮聋人打官司。会手语的律师不多,而聋人群体有3000万人。“我不忙怎么行?”他说。
一声“老表”,道出湘赣地缘人缘血脉亲情;一方“热土”,写照湘赣开放协作互促风貌。如今,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广度、深度不断拓展,一幅鲜活的协同发展画卷正绵延铺开……
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回应长辈的期盼,王颖辞去公职,回到十家子村创业。四年大学生活、一年城市工作经历,让她瞄准了从农村地头到城市餐桌的市场。
吉克达富1997年出生,彝族人,来自四川省雷波县达觉村。那里地处大凉山,与因山路崎岖而闻名的“悬崖村”仅一山之隔。因家中贫困,他早早辍学,外出打工,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
8年多来几乎从未间断——从2014年1月初开始,七旬老人王汝春坚持每天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地点,用相机拍摄同一片天空,记录当日天气状况。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对于一个拥有48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和9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而言,强基固本至关重要。
村干部带头干,群众齐上阵,变化看得见摸得着。马景刚召开村民大会,和大伙一起商量石马村乡村振兴多规合一图、乡村建设规划图和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大伙儿一心干事,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肩负“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重大责任,大庆油田不断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新时代开启了端牢“能源饭碗”的新实践。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80多年来,“爱国三问”萦回南开大学校园,叩击一代代南开学子心灵。新时代的南开师生,正以崭新姿态,响亮应答历史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