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各地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完善传统村落保护机制,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监督管理,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将传统村落的美丽风景变成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大幅提升了村民对村落的文化自信和生活幸福感。
凝聚多方力量参与保护
走进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龙潭乡万涧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竹林,生机盎然。万涧村大部分的民居或祠堂都分布在山林或流水的左右,与自然融为一体。
万涧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经过多年的传统村落保护试点工作,万涧村的传统建筑得到了切实地保护,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好地提升。
传统建筑能得到妥善保护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凝聚。2017年安徽在万涧村开展传统村落保护试点工作。2018年,万涧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吸引了100多户村民以土地、房屋等方式入股,通过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出去从而定期获得租金和分红,村里原先濒临倒塌的逾5000平方米的闲置老屋被重新修缮改造成了社区公共空间、儿童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和集地方美食、文化体验、精品住宿于一体的旅游服务中心。
11月15日,安徽省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意见》,把“保护文化遗产”列为文化强省建设的六大重点任务之一,并将实施文物和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推进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利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等6项工程,切实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水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坚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额尔古纳市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产业富民、乡村振兴、文化强市、生态保护进行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以“生态、蒙源、俄俗、跨境”为主题的集中连片体系,打造高端体验、康养、研学、度假、会展等经济综合体。通过多策并举集中发力,以点带面、示范带动、聚集辐射,实现带动周边其他传统村落共同保护利用发展,做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真正起到保护利用示范作用。
目前,额尔古纳市拥有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恩和村、奇乾乡奇乾村、蒙兀室韦苏木临江村、三河回族乡护林村、莫尔道嘎镇太平村等11个传统村落。额尔古纳市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资源优势,把传统村落当“传家宝”来保护,依托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设项目,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听取村民的需求和意见,形成更加详细、全面的规划和实施方案,通过设置保护范围,保护等级和保护措施,实现规划、保护、传承、利用、发展和提升。
同时,额尔古纳市深入挖掘各地民俗、乡愁等文化资源,在保护传统古村落与推进乡村振兴上双向发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的百村百院康养民宿工程,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开发造炬成阳,渐入佳境。目前,额尔古纳市11个传统村落均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位居全区第一,是全国40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之一。
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三门峡市以文旅融合为引领,以豫西传统民居、村落为载体,探索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体系,全面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目前,三门峡市有16个古村落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位居全省第一。2023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接待游客130万余人次,旅游收入2.6亿元,带动群众就业8500余人,比2019年同期接待游客量增长6.2%,收入增长5.3%。
三门峡市还结合豫西地区特色的资源禀赋、民俗文化,聚焦“民俗、民居、民风”保护传承,分区域打造山村旅游、民俗文化体验、红色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四种特色模式,形成特色、差异化的发展格局,激发传统村落生机活力。
三门峡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用促保,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推动农旅融合,联合多家特色精品民宿,探索“沉浸式演艺、乡村民宿游、露营体验游”等农旅新业态。二是推动产业融合,加快对传统村落产业体系整合重构,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果品、中药材等优势产业,推动传统村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三是推动研学游融合,依托豫西特色民居,打造以非遗民俗体验、红色旅游为主的精品研学游路线。
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数量显著增长。其中,中国传统村落8155个。
如今,古老村落的活力新画卷正在全国各地徐徐展开。(刘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