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福建报道(记者 林茂阳)11月14日,记者从福建省宁德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新闻通报会上获悉,2022年,宁德市食用菌鲜菇产量120万吨,产值76.51亿元,均位居全省第一;其中银耳产量达45.07万吨,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哪里有食用菌,哪里就有闽东人。”宁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利说,据粗略估计,全国食用菌经销量,福建人约占全国的80%,闽东人约占全国的50%以上,强大的销售队伍有力地支撑宁德市食用菌生产的良性运转。
食用菌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食用菌产业是宁德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宁德市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科技为动力,以项目为支撑,大力实施食用菌产业集聚壮大战略,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用现代工业理念发展菌业,在龙头培育、品牌创建、市场拓展、产业融合、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助力宁德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介绍,宁德全市从事食用菌生产的菇农5万多户,拥有食用菌菇棚近10万间,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经销、机械等相关企业600多家。其中,有菌包厂46家,年加工菌棒20多亿袋;工厂化栽培企业16家,日产量150吨以上;食用菌辅料生产经营企业23家,年产值约15亿元。
全市拥有电商企业600多家、电商店铺4000多家,年交易额达8亿元以上。“中国·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第七批定点市场,年交易干品1.2万吨、交易额6.4亿元;食用菌营销网点遍布全国,营销户3万多家,成功打入日本、东南亚、欧洲、美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食用菌产销率达98%以上。
一组数据,可窥见食用菌产业对于古田县的重要性。2022年,古田县食用菌总产量91万吨(鲜品),全产业链产值达235亿元;全县农业人口中70%的家庭从事食用菌产供销活动、70%的劳动力从事与食用菌产业相关工作、农民现金收入的70%来自食用菌产业;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9年居宁德市第一。“古田银耳”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称号,在2022年中国食用菌区域品牌价值榜上排名第二,品牌价值达89.91亿元。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古田县不断完善提升从原辅材料供应到科研、制种、栽培、加工、销售、机械设备、技术推广等全产业链条,形成了“县域工厂化”的古田模式。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得到消费者认可,食用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开发应用前景。
“深化二产”是延长食用菌产业链的必由之举。为进一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升食用菌精深加工水平,古田县着力建设食用菌百亿产业园,以“3+N”园区发展模式运行,即打造以东区、西区、北区3个食用菌加工集中区和“N”个食用菌加工集聚点为主导的三链融合发展创新创业平台。
科技赋能食用菌产业
为推进食用菌大数据互联共享平台——食用菌数字大脑系统建立,目前应用系统已经初现雏形。在新品种开发上,引进红托竹荪并实现工厂化栽培;引进黑牛肝菌并成功出菇,实现黑牛肝菌首次在宁德市进行液体菌种接种、人工栽培。在人才服务机制上,通过推动宁德市食用菌科技特派员的认选工作,不断创新科特派服务模式,有效促进食用菌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宁德市拥有33家民营科研所,菌种育种人才380多人,栽培技术工人1万多人。建有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该平台集聚高等院校40多个专家学者,形成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端科研力量。开发“福银雪耳”“福银黄耳”银耳、“闽真3号”“闽真5号”海鲜菇、“雪梅1号”黑木耳等新品种,实现新品种引进、培育、驯化等方面突破;攻克棉籽壳、玉米芯、大豆秆、菌草等代料栽培食用菌技术,全自动菇房环境智能化控制、全自动装袋机等技术得到应用;热泵烘干、银耳气泡清洗及各类食用菌产品加工生产线投产,形成全产业链智能化发展格局。
近年来,宁德市县两级食用菌部门致力挖掘闽东深厚的食用菌文化底蕴,先后编撰出版各类食用菌文化书籍40多部,创作了大量歌曲以及微电影等形象宣传片。大力发展“食用菌+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等新模式,打造蘑菇部落、银耳观光园、智慧采摘园等一批食用菌文旅景点20多个。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食用菌之都现代产业园、全国菇棚光伏+示范基地、中国•食用菌文化博览中心等融合发展平台10多个。打造古田食用菌百亿产业园,入驻企业近300家,开发生产冻干、糕点、饮料、调味、超微粉、化妆品和多糖提取等十大类40多系列产品,产品实现从传统分拣包装到功能食品、即食食品的升级。
宁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宁德将坚持项目带动、园区推动、科技驱动和文化赋能,以园区为重点,打造古田食用菌产业核心区,推进银耳加工产品研发,完善食用菌菌种库建设,做好栽培模式创新示范。同时,利用农博会、农民丰收节、中国银耳大会等平台,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挖掘食用菌产业文化内涵,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推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