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哈尔滨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以良种保障丰产丰收

2023-11-15 15:30:49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994 分享

中国商报黑龙江报道(记者 李燃)皑皑白雪变成厚厚的冬被,覆盖在冰城的黑土地上,开启了又一年的冬藏时节,孕育着又一年的新希望。日前,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传来好消息,全省农作物已收获超2.3亿亩,除个别玉米冬收地块外,全省秋收生产已全面结束。从专家测产和农民实际收获看,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了“二十连丰”。

黑土地上绘“丰”景

在巴彦县红光乡丰裕村的粮仓内,金黄的大豆堆成“小山”,农户们正在忙着装袋、发货。

“我们村的万亩农田施行‘米豆轮作’,今年大豆亩产摸高500斤,再创历史新高。”丰裕村党总支书记于云波从粮食堆上捧起一把大豆,轻轻撒落,豆粒相互撞击“噼啪”作响,丰收的喜悦在他的脸上绽放。

于云波告诉记者,“巴彦大豆”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丰裕村是远近闻名的“种豆村”,有东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作技术指导单位,建立了“院校+乡村+合作社”三方共建机制,最新科研成果快速对接黑土地,为农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黑土地的丰收成果不断放大,丰裕村的大豆蛋白质含量高达43%,油分含量高达21%,在全国市场都是“抢手货”。

通河县崇古尔河有机稻米农业专业合作社共有10万亩稻田,今年也迎来了大丰收。该合作社是通河县首家挂牌的“科技小院”,由黑龙江大学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挂牌两年来,多项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应用,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据哈尔滨市农情统计,今年全市粮食实播面积3149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1886万亩、水稻播种面积887万亩、大豆播种面积346万亩、杂粮杂豆播种面积21万亩、薯类播种面积10.4万亩。通过“一喷多防”、大垄密植、生态化种养结合等系列技术,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亩产量,“藏粮于技”在黑土地上绘就丰收的图景。

源头把控粮食品质

在通河县柞树岗水稻农民专业合作库房的屋脊上,挂着一绺绺稻穗。合作社理事长付鹏飞告诉记者,这是十几年通河稻种“北育南繁”的成果——数千份“母本材料”。这些稻穗都是从田里用剪刀一株株选出来的。

农业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是种子。为牢牢抓住种子这个“农业芯片”,从源头锁住稻米食味值,选育适合本地的高产良种,十几年来,通河县就没停止过“通稻香”品牌水稻育种工作,每年在通河—海南崖州两地间开展加代繁殖。目前,已经推广种植“通稻香”1、2、3号三个水稻品种。

在方正县万聚粮食产销专业合作社的种子仓库里,一排排袋装种子码得整整齐齐,宽敞的仓库填得满满当当。3年来,该合作社与省农科院合作,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新品种“禧来稻1号”和“禧来稻2号”。今年,新品种再次迎来大丰收,庄稼收割完毕,颗粒归仓,乡亲们再次感受到了“农业芯片”的神奇保障力量。

合作社理事长邢传忠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凝聚着无数科技人员的辛勤汗水。有了这道保障,我们有信心把‘中国饭碗’端得稳稳的。”

今年,落实省委“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哈尔滨市农田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在良种、良田的基础上,推动多项栽培技术协同应用,根据不同地块土壤肥力状况,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0%以上,牢牢守护粮食品质。

让“大国粮仓”更殷实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近年来,哈尔滨市在黑土地保护方面下大力气,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综合措施,千方百计涵养“耕地中的大熊猫”,高标准农田“藏粮于地”,在黑土地上筑起一座座牢固的“大粮仓”。

每年粮食离田一结束,冰城黑土地便开始“后金秋时节”。今年,巴彦县以大农机打头阵,47万亩高标准农田“黑色越冬”,秸秆全量翻埋还田,为明年的丰产丰收打牢基础。看着深翻过的农田盖上“雪被”,巴彦县君阳瑞利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利民心里更有底了。

“瑞雪兆丰年,秸秆还田刚完事,就下雪降温了,消灭害虫、锁水保墒、培肥地力一次完成。”王利民说,合作社调优种植结构,跨积温带种植了“稻花香7号”优质水稻,这些年粮食产量节节攀高,全仗着高标准农田给力。随着种植收益不断增长,乡亲们的生产热情越来越高。

在通河县的160万亩生态稻田里,秸秆低茬深翻还田“黑色越冬”模式全面推开,秸秆碎混、翻埋,有效疏松了犁底层,精耕细作保护了黑土地,提高了粮食产量。

随着“藏粮于地”观念深入人心,“人勤地不懒,产量有回报”这个道理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同,黑土地上的耕作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

巴彦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站站长赵平坦言,从近几年的粮食产量数据中能够看到,高标准农田已经成为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等完备功能,极大地增强了农业应对灾害能力,让“大国粮仓”更殷实。

2023年,哈尔滨市共新建高标准农田71.57万亩,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70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40%以上。不断优化的农业生产条件,黑土地的良性永续利用,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注入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白雅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