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3-11-15 14:24:43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2,704 分享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提。近两年,我国在实现全面脱贫基础上,不断巩固脱贫成果。

2023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各地区各部门压紧压实责任,持续实施动态监测,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大力推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脱贫地区加快发展,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图片1(1).png

持续实施动态监测

“脱贫群众易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如果监测不及时,救助不彻底,容易导致返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说,各地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对可能返贫致贫的农民及时发现、有效帮扶。目前防返贫监测帮扶实现了全覆盖。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从发现返贫风险到识别认定再到实施帮扶,一般不超过1个月。目前,63.5%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

在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4万多亩高原晚熟芒果陆续成熟。脱贫群众李平夫妇俩在芒果基地务工已经5年了。“平时的工作就是采摘芒果和日常的管护,一年下来大概两个人十多万元左右,还是很不错的。” 李平高兴地说。

2019年底脱贫摘帽后,当地创新搭建了“幸福里”社区平台,建立信息库,根据企业需求上门提供“管家式”“订单式”用工保障,助力脱贫群众增收。

“多亏了防贫帮扶,帮我家渡过了难关。”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王孟镇化庄村村民周德营说。今年7月,周德营的妻子陈风玲被确诊为乳腺癌,医药费让全家人发起了愁。关键时刻,市里的“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信息系统监测到他家的情况,发出“黄色预警”。乡村干部上门走访核查后,立即对接帮扶,落实政策,还牵线搭桥,介绍周德营的儿子周亚楠到周边合作社打零工,解决了全家的后顾之忧。

“织密织牢防贫网,关键要解决监测不全面、帮扶不细致、成效跟踪不到位等问题。”漯河市乡村振兴局局长郭东升说,全市累计识别监测对象6553户,户均落实4.64项帮扶措施,监测帮扶工作质量效率不断提高。

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保证脱贫人口不返贫,核心在于内生发展动力的增强。

各地区因地制宜,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民技能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提高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增收。

图片1(2).png

全国832个脱贫县每个县都培育了2至3个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脱贫产业提档升级,鼓起乡亲们的“钱袋子”。

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种植茶树的农户超过八成,茶叶成了脱贫致富的“金叶子”。合作社茶园面积拓展到超过200亩,带动脱贫群众每年收入过万元。

在海南省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马脚村,一种新奇水果成了带动乡亲们的新“钱袋”。“外形酷似菠萝蜜,口感味道像榴莲,还带着一种特有的香甜味。”正在基地管护果树的脱贫户张传明介绍。

“榴莲蜜是很有潜力的新兴热带水果。”基地负责人曾祖谢说,三亚适宜榴莲蜜生长,植株病虫害少,管理容易,马脚村的榴莲蜜品质优良,平均亩产量超过5000斤,一斤地头采收价18元,通过电商平台畅销上海、厦门等地,供不应求。

曾祖谢说,农户还可在庭院种植榴莲蜜,拓宽致富门路。基地培育万株榴莲蜜苗,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下一步将成立技术服务和市场销售团队,跟踪服务农户。”

“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海南省乡村振兴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徐伟松说,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是海南的“金字招牌”,要优化品种品系、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延伸产业链,把更多更优质的热带水果销往全国各地,让脱贫成效更可持续。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2023年以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任务,持续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日喀则市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发布了《日喀则市2023年脱贫人口增收工作方案》《日喀则市2023年乡村振兴领域项目建设攻坚行动方案》,修订完善《日喀则市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实施方案》《日喀则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行动的若干措施》,将政策衔接引向全面、推向纵深。

图片1.png

今年6月以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集中攻坚态势彻底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塑造出民族地区乡村新风貌。“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干部群众精气神,更加推动乡村产业更好发展持续发力。从最初“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凉山人民正逐步凝聚成建设美丽乡村的内生动力。

截至目前,共有4583名帮扶干部投身凉山乡村振兴主战场。其中4454人来自州、县直部门单位,覆盖凉山彝族自治州1573个行政村(社区)开展驻村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广大帮扶干部聚焦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移风易俗等重点内容,走村入户搞调研、谋规划、找项目、强落实,以富有成效的行动推动凉山乡村振兴。

脱贫地区如何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赶上来?深化东西部协作是一项重要举措。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平地坝村“东营酉阳稻田养蟹产业园”里,几名村民正忙着捕捞大闸蟹。自2021年以来,山东省东营市累计投入鲁渝协作资金1700余万元,在酉阳县10个乡镇建成大闸蟹养殖基地3600余亩,惠及农户2023户。

“‘黄河口大闸蟹’变成了‘高山大闸蟹’。”东营市河口区委常委刘斌说,他到酉阳挂职以来,持续推进“东蟹西引”。“酉阳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东营市有着成熟的种苗繁育技术和养殖技术。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这个协作项目一拍即合,很快落地扎根。”刘斌说。

为解决大闸蟹“水土不服”问题,东营市协作帮扶工作组联合东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每年定期向酉阳县输送水产养殖专家,确保每个乡镇和产业园均有专家长期入驻,还培训本地专技人才260余人。如今,一只只大闸蟹跨越1800公里,连接起“海与山”,蹚出了一条致富路。

今年以来,全国向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开展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为其他672个脱贫县选派产业顾问组;9799家民营企业帮扶160个重点县,实施产业帮扶项目7725个,惠及脱贫人口325.56万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各方正合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脱贫地区群众和脱贫人口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刘峰 朱波 文/图)

责任编辑: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