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贵州报道(记者 谢忠义)9月15日,记者从贵州省委改革办获悉,近年来,贵州磷化集团将打造新能源电池材料与现代磷化工“双赛道”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围绕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驱动整个产业链优化升级,吸引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科研院所及同质化企业构建行业生态,实现磷化工产业集聚式、跨越式发展,奋力打造千亿级全球磷化工先锋企业。
构建人才链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贵州磷化集团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服务站、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以及“项目+资金+人才”方式,每年遴选10名中青年研发与专业技术人才赴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通过项目合作,提升业务能力。探索实行“专家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研发与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与11名院士达成合作意向,开展项目研发,鼓励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特优专家、行业领军等专家型人才采取设立工作室等形式,“一对一”“一对多”培养一批骨干研发与专业技术人才。与国内外20余家知名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高新企业合作,构建一套“联合开发、企业孵化、产权共有、利益共享”的特色“产学研用”体系。目前,贵州磷化集团拥有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20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有3个。与以色列BETMAN公司合作建设世界上最大、中国第一套10万吨/年湿法磷酸净化装置;与贵州大学合作,共同开发磷矿石伴生碘资源回收技术,建成全球第一套年产100吨碘回收工业化装置。
强化创新链 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
贵州磷化集团始终把创新作为驱动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内部科技动力,引外部创新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聚焦磷矿采选技术和磷酸工艺技术升级等关键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不断在磷化工行业科技创新上“填白”。近3年来,贵州磷化集团研发投入资金达41.4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3.93%,投入强度年均增长率在50%以上,在行业内位居第一。集团新增专利授权超400余项,累计获得授权专利超2200件,其中发明专利560余件,专利数位居国内行业第一。推出的“锚杆护顶分段空场采矿法”“磷化工全废料自胶凝充填采矿技术”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成功将我国磷矿采矿率从最初的不足60%提升到80%以上;“碳酸盐型磷块岩反浮选新工艺开发及产业化”“复杂难选中低品位硅钙质磷矿石正反浮选关键技术”,解决了低品位磷矿选矿难题,使磷矿选矿回收率最高能够达到94%;自主研发的磷酸快速萃取结晶技术,实现对引进的磷酸装置扩能30%,大幅度降低了磷酸生产成本。
紧盯产业链 推动构建产业生态圈
贵州磷化集团结合“贵州工业云”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成果,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嫁接交易场景,建成磷化工行业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以该平台为核心,吸引行业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科研院所以及同质化企业构建行业生态,推动行业研发链、生产链、供应链、管理链和服务链的智能化应用。目前,该平台已实现对省内外多个基地生产现场的设备接入与数据采集,累计汇聚采购平台等14个系统5.65亿条数据,并形成178971条知识。自主研发的磷复肥行业销售管控平台稳定运行超过6年,累计发运磷复肥1216万余吨、涉及341.7亿元资金,已生产500余万条业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