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河南报道(记者 刘建)9月15日上午,202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位图书馆工作人员相聚古都郑州共襄盛事,探讨图书馆未来发展之路。
据了解,中国图书馆年会是国内图书馆界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行业年度盛会,今年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对河南来说颇具意义。
河南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文脉绵绵不绝、书香代代相传。多年来,河南省积极推进“书香河南”建设,把加快图书馆事业发展作为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持续完善公共阅读设施、创新阅读服务方式,全民阅读在中原大地蔚然成风。
截至目前,河南有公共图书馆167个,乡镇图书分馆2485个,村级阅读服务点5万多个,建成城市书房1100多个,实现了省、市、县、乡、村5级全覆盖,打通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年服务读者近4000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全省各地初步建成“15分钟”阅读圈,当市民漫步公园、社区、商场时,时常会遇到阅读休闲的“精神粮仓”。
近年来,河南省公共图书馆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以标准化促进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进展,与时俱进推进总分馆制建设、新型阅读空间建设、智慧图书馆建设,数量众多、内容多样,不断满足各级群众的“花样”阅读需求。
以郑州图书馆为例,近几年着力构建涵盖24小时自助图书馆、夜读吧、分馆、阅读站、基层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以及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联盟,实现了文献资源的通借通还和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了“全市一张网、服务全覆盖”。
据介绍,从河南省各地新建的图书馆、城市书房、图书馆分馆来看,正在以空间再造持续推动服务创新和转型发展,促进“以书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积极转变。其中,以城市书房为代表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迅速发展,极大促进了基层图书馆服务效能的提升,涌现出了“趣缘读书会”“大家讲堂”“书香云端”“淇水亲子故事乐园”等优秀阅读品牌活动。此外,积极探索“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把图书馆“开进”景区、民宿、地铁等,打造新型阅读空间。
近年来,河南省图书馆积极开展“蒲公英驿站”项目,把图书馆“开进”信阳市浉河区信阳书画院民宿以及安阳林州市石板岩镇5家不同风格的民宿。今年4月“世界读书日”期间,省图书馆与郑州地铁开创“书香专列”新模式,乘客在车厢内便可扫码听书、看书。
据河南省图书馆馆长孔德超介绍,“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为读者开辟了新的阅读空间,可以让公共图书馆的藏书得到更好的流通和利用,目的就是将读者群体辐射到社会各个角落,推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打造线上“阅读空间”。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图书借阅服务走进千家万户。如今,打开许多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一键”便可获得海量的阅读资源。
另外,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籍资源尤为丰富。图书馆作为贮藏典籍的重要场所,在融通古今、保护文脉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河南省公藏、私藏古籍大约有100万册。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河南省共有9家单位被列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29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534部古籍入选《第一批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近年来,全省图书馆相继举办“册府千华——河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从《诗经》到《红楼梦》——那些年我们读过的经典”等大型古籍展览以及“中华传统晒书活动”。
河南省还建成了“河南大学馆藏金石拓本数据库”“开封市图书馆古籍数字化资源库”等古籍数字化服务平台,洛阳市图书馆、唐河县图书馆通过国家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平台发布数字化成果,走在全省图书馆前列。
会上,据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文化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当下,集典籍收藏、展示、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文创产品研发于一体的“河南省典籍文化中心(河南省典籍博物馆)”建设已经启动,中心建成后将为古籍“活起来”“传下去”提供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