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因地制宜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一幅绘就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旧貌换新颜 拓宽致富路
说起20年来的变化,浙江省湾底村村民章雪萍笑得合不拢嘴,“不出村就能上下班,家家户户住商品房,生活和城里也没啥两样。”
2003年以来,湾底村努力把全村建成“大花园”,致力于“全域秀美”,在鄞州全区率先开展新农村建设,先后投入1.8亿元,开展危旧房整治,为农民建新房,实施雨污分离,新建嵌入式体育新空间……如今,湾底村绿化覆盖率达到82.5%。
玻璃温室“植物世界”建成,生态鲜花餐厅南珀玫瑰园开张,博物馆一条街落成。湾底村党委书记蔡国成介绍,村里形成“农+旅”“商+旅”“文+旅”模式,公共服务均等、可及、普惠,图书馆、体育场随时可达,村民共享“5分钟生活服务圈”。
2003年9月起,浙江省湾底村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与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2004年,湾底村成立了天宫庄园休闲旅游有限公司,举办首届桑果节,走上“农旅一体化”发展之路,目前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十佳休闲农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22年湾底村旅游收入达到2000万元。
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是五指山深处的一座黎族村寨,由于山多、地少,毛纳村产业发展一度滞后,老乡们曾调侃自己“穷得只剩下山和水”。但水满乡独特的气候和海拔优势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早在1994年,毛纳村村民王柏和就摸索种茶,2017年成立了自己的手工茶坊,发展至今茶园已经有了40余亩规模。而今,为了带动村里人共同富裕,王柏和组织成立茶叶合作社,收购全村人的大叶茶青进行加工,帮助解决销路问题。现在,毛纳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茶、制茶。
依托好资源、好生态,毛纳村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围绕做精做优茶产业,毛纳村今年将扩种500亩茶叶,还将打造100亩示范茶园,从前端生态高效示范种植,到后端销售模式创新,推动产业链提质增效。村里还与有关机构共同编制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一批“茶旅融合”项目陆续落地。据统计,毛纳村2022年累计接待游客5.88万人次,同比增长245.31%;旅游收入294.21万元,同比增长245.48%。
“我们要保护好这片热带雨林,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将茶叶长久种下去。”王柏和说。
海南省三亚市博后村紧邻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每逢节假日到亚龙湾旅游的人,车子都排到了博后村口。返乡大学生谭中仙瞄准其中商机,办起了村里的第一家民宿。但因为环境问题,客流受到严重损失,很多游客到村里一看,路面泥泞、臭气熏天,扭头就走。村里落后的环境成了产业发展最大的“拦路虎”。
好生态就是“金饭碗”。2017年,博后村启动“5A级”美丽乡村建设,通上了宽敞平整的水泥路,装上了污水处理系统,哎岬湖再现碧波荡漾……
村庄的美丽蝶变,让谭中仙的民宿迅速“走红”,当年利润突破80万元。在谭中仙的带动下,博后村的民宿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如今,全村已有民宿61家、客房1860多间;2022年全村民宿共接待游客29.32万人次,营业收入达5542万元。
美好生活,就在身边
伴随 “高颜值”的环境而来的是“高质量”的生活。
走进贵州省剑河县柳川镇加禾村,只见家家户户庭院清雅别致,“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令人赏心悦目。“我在院子里种了小葱、豌豆角,还有其他蔬菜,吃不完的我们还拿到市场去卖,一年能增加上千元收入。”村民刘德芳高兴地说。
“目前村里打算与云南一家多肉植物种植企业合作,建设多肉植物育苗基地,开展多肉植物文创制作,在提升村庄‘颜值’同时,进一步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加禾村党支部书记刘守武说。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望丰乡三角田村海拔约1200米,垄垄茶树聚成一道道绿浪随山势起伏,层叠滴翠,尽显高山云雾茶的曼妙。
据了解,雷山县有户籍人口16.4万人,雷山县茶园面积去年底达到16.3万亩。39岁的三角田村村民方启琴家里种了3亩茶,每年春茶上市期,能获得2万多元收入。
“我除了采茶青,也到工厂上班,帮忙制作银球茶。”方启琴说,通过培训,自己一分钟能制作7个银球茶,一天挣个三四百元工钱没问题。
绿水青山,共同守护
守护绿水青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
“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今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以生态富民为目标,积极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据大自然保护协会工作人员、水源地保护项目负责人张海江介绍,治水之前,青山村也只知道发展,没有保护。自20世纪80年代起,青山村兴起了毛竹加工产业,为了增产增收,人们在水库周边的竹林中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造成水库氮磷超标等面源污染,龙坞水库水质一度降为Ⅳ类标准。
但要解决严重的农药、化肥使用和农业面源污染,只能流转林地并集中管理,可村民们都不同意流转林地。“村里人祖祖辈辈都看重自己的土地,情感上能理解。”张海江回忆说,“多亏当时国土部门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村干部陪我一起走访、答疑,约定了给予村民超过种竹收益的生态补偿,才得以推动项目实施。”
之后用了3年时间,村民们亲眼见到水真的变清了。龙坞水库水质也从2014年的Ⅲ或Ⅳ类提升至可以直接饮用的Ⅰ类水质标准。” 而更让村民们充满获得感的是,他们每年都能从水基金中获得补偿金,高于自营竹林地收益。
用了3年时间,村民们亲眼见到水真的变清了。龙坞水库水质也从2014年的Ⅲ或Ⅳ类提升至可以直接饮用的Ⅰ类水质标准。”张海江感慨道。而更让村民们充满获得感的是,如今他们每年都能从水基金中获得172元/亩的补偿金,比自营竹林地收益提高了20%。就这样,流转林地很快扩充到了1000亩。
如今的青山村,不仅有驿站、游览观光车,还有自然研学基地、手工艺设计坊和咖啡馆……多元化生态产业为该村带来发展良机,让村民增收致富。
环境好了、收入高了,青山村趁热打铁,结合环境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厨余堆肥等生态行动,不仅让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也让村民们逐渐形成了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