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蔺音:报国爱国要以丰厚的学识作为基础

2023-07-18 15:03:00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406 分享

跨越410年,北京报国寺迎来一场特别的重逢。为纪念旷世大儒顾炎武、重温北京宣南文化、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7月18日,由中国商报社、中国商业出版社、中国财富传媒集团、全国商报联合会主办的纪念顾炎武诞辰410周年活动暨“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报国寺论坛”在北京报国寺顾亭林祠开幕。

在首届报国寺论坛·2023(北京)顾炎武思想学术研讨会现场,顾炎武后裔、原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西城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非遗保护科副科长蔺音发表了《报国爱国要以丰厚的学识作为基础》的主题演讲。

YUKI1439(1).jpg

顾炎武后裔、原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西城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非遗保护科副科长蔺音。

以下是演讲实录:

应中国商报社的邀请,今日有幸参加“纪念顾炎武诞辰 410 周年”系列活动,作为顾炎武先生的后人,我从我的家庭出发,谈谈个人对顾炎武以及顾炎武精神的认知。

我的外婆叫顾兆兰,他的父亲叫顾伯叙,也就是我的曾外祖父。顾伯叙,字伯叙,江苏淮安人,生于1889年。顾伯叙的父亲叫顾圣符,是顾炎武的后裔。顾伯叙是民国十大幕僚之一,是抗日爱国将领、著名国民党一级上将唐生智的军师,俗称“唐生智的佛门相爷”,两人亦师亦友,两家后代也一直保持密切来往,新闻媒体、网络、书籍中曾有记载。曾外祖父我并没有见过,但是曾外祖父的事迹确实从小就听外公外婆和妈妈聊天时说起过,同时说起的还有顾炎武的名字,以至于后来外公做了一名学者,当时兼任湖南省船山学社社长时,家里经常有学者来访,谈论着“顾炎武””王船山(王夫之)”等人的名字,当时我虽不懂,但是这些名字我都牢牢记住了。

后来上了中学,学到顾炎武的《日知录》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才真正与顾炎武联系上。如果要谈顾炎武精神,我想各位学者、专家了解和研究得比我多,史料看得比我详实,从各个角度都有论证,今天我想从家门家风这个角度谈谈自己的两点感受:

首先,报国爱国要以丰厚的学识作为基础。报国爱国情怀,也是需要丰厚的学识作为基础的,历史上有名的爱国者个个都是大学问家,所以才能成为思想家,才能将一腔报国热情不至于化为清谈。曾外祖父有丰富的学识,精通儒释道文化,协助唐生智将军在湖南和平起义。外祖父得益于曾外祖父的从小教育,著书等身。

其次,爱国报国要抱有牺牲精神。我认为,但凡有牺牲精神的人都不在乎名利钱财。顾炎武坚守民族气节,绝不仕清,没有任何房产、钱财传世,后人几乎找不到有价值的物品。他以信仰为依托,他的牺牲精神造成了心系天下的胸怀,“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曾外祖父也是学者,虽然家庭富裕,但是一生坚持学术研究,淡泊名利,后期在上海文史馆工作。他在湖南东安县办有兴隆寺、耀祥中学、耀祥书院、耀祥农场,解决了当时当地老百姓上学、教育和吃饭问题。

上辈老人们都已纷纷离世,但留下来的书籍和精神不可小视。目前,耀祥中学、唐生智纪念馆、报国寺顾亭林祠等都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只要那个地理的空间还在,走到那里,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思想和感情的呼吸与脉动,我们依然可以想象那时的情景和他们的情怀,与我们是那样贴近和亲切,传承下来的精神也早已融入后代的基因和血脉里。

恰逢“纪念顾炎武诞辰410周年”活动在京举行,纪念先贤与爱国思想交织,其核心就是爱国主义,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也是后人为人治学的根本前提。

今日再次来到报国寺,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先人已逝,吾辈当自强。

责任编辑:李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