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实体商业>

推出更多实招 释放更多商机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再提速

2023-06-02 09:50:11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972 分享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促进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推动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近日,多地从多方面部署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推进相关政策落地。

20230511528993ta.jpg

市民在超市选购商品。(图片由CNSPHOTO提供)

高标准建设消费载体

为推动天津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前,天津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和保障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决定明确高标准建设消费载体,聚集优质消费资源。在打造消费地标方面,围绕河、海、洋楼、古镇古街等天津市特色自然人文资源亮点,精细化塑造消费新场景,打造一批彰显城市特色的消费名片。

决定提出,在推动消费国际化方面,发展邮轮经济、保税经济等跨境消费,打造全球商品贸易基地。在引育消费品牌方面,积极引进进口汽车等产业链、中高端国际消费品牌,促进名品名店进津发展首店经济;深入开展振兴消费品老字号行动,打造更多优质农业品牌,扩大本土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决定明确重点领域的消费促进措施。在文旅消费方面,明确深入挖掘和利用大运河、长城等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支持开发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和路线;建设文化休闲街区、艺术街区、特色书店、剧场群、文化娱乐场所群,打造文化消费集聚区。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作出的关于促进和保障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决定,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市委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的具体举措。要以法规实施为契机,促进有关方面依法开展工作,聚焦“国际”视野,紧扣“消费”主题,突出“中心”功能,优化消费环境,发掘城市独特资源,打造具备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全球消费资源聚集地、全国消费者向往地。

推进消费服务共享

在重庆,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模式成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加速器。今年五一期间,重庆市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0.1%,较2019年同期增长9.4%。

近来,作为首批五个试点城市中唯一一个西部内陆城市,重庆在打造“国际范”方面持续发力。据了解,重庆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免税经济,吸引国际中高端消费品牌、跨国企业区域中心落户重庆。目前,重庆已持续引进国际知名品牌1000余个,第三产业销售收入超4万亿元,同比增长5.4%。

与此同时,本土品牌也在加快培育。重庆拥有地理标志农产品7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94个,拥有中华老字号和重庆老字号超300家;大渡口区积极打造“重庆小面”等特色美食产业链,助力“重庆味道”香飘中外。

不仅如此,重庆还紧扣“消费”,统筹“两江四岸”整体提升、中央商务区提档升级、寸滩国际新城高标准建设,推动打造一批消费新地标,陆续建成城市核心商圈49个(其中百亿级商圈12个)、市级特色商业街23条。在重庆高新区,一栋栋商业综合体拔地而起,人气逐渐汇聚;在垫江,特色夜市街区——明月夜巷建成投用,入驻14家经营主体,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余万元。

另外,重庆加快建设面向全球、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增强重庆与全球消费资源的连通能力。目前,重庆开通国内外航线超过370条、高铁(动车)日均发送超过140列,中外消费者入渝更便捷。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联合四川印发《建设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实施方案》,推进消费服务共享,带动区域消费提档升级。

培育产业型消费体系

广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已经进行了近两年,不仅出台了从战略规划到实施方案在内的一系列指导指引性文件,而且还推出了从大型消费载体建设到鼓励首店经济、直播电商、汽车消费等诸多行动举措,万博长隆商圈、白鹅潭商圈、白云美湾等一批消费型项目建设进展加快,形成浓郁的“重消费,促消费”氛围,也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

不过,专家表示,目前广州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也面临产业链与消费链脱节等短板和难题。对此,新发布的《广州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各区都要根据自身的优势产业,新建一批“产地型”消费示范园区,推行“一区一示范”的行动计划。发展规划预计,三五年内,通过体系化、园区化改造升级,引入展贸、电商、旅游等新业态新场景,打造五至十个超大型产地型消费园区或消费集聚区,大力促进制造业与消费的有机融合,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格局将会真正地让人耳目一新,它将会比传统商圈消费带来更大的增量和流量。

专家表示,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时,需要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大力推广中国品牌,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国内外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未来,像深圳、成都、南京等地都会逐步走向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道路,从而让国内大循环转得更稳、更高效。(依琰)

责任编辑:李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