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民生,原创>

完善标准体系 区域协调联动 推进智慧监管

创新监管模式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2023-02-24 09:28:22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3,358 分享

中国商报(记者 陈文丽2月20日,国家卫健委会同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推动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有效开展,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事实上,为筑牢食品安全防线,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保障食品安全,重拳出击强化监管成效,一系列相关政策相继出台,监管举措不断创新,全力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专家表示,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食品安全犯罪,密织食品安全的“防护网”,拧紧管理“水龙头”。

1.jpg

日前,在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辖区一超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对超市内在售的肉制品、奶制品、米面粮油、调味品等进行食品安全检查,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查看肉制品相关溯源信息。(图片由CNSPHOTO提供

推动食品安全标准执行

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如何开展?方案提出,创新模式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展跟踪评价工作维度广度。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坚持常态评价、专项评价和专题研究相结合,坚持跟踪评价与宣传培训相结合。承担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综合试验区、区域营养创新平台建设的省份,要主动将综合试验区、创新平台建设与跟踪评价工作有机结合,推进本地区跟踪评价深入开展。

方案要求,开展常态评价,侧重对日常食品安全标准执行中问题及意见的收集分析。国家食品评估中心负责“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及意见反馈平台”建设运行,持续收集各方对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意见建议。省级卫健行政部门与同级农业农村、市场监管、进出口食品监管等部门以及行业组织、技术机构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并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信访咨询、网络舆情等涉及的食品安全标准相关意见建议纳入常态评价范围,及时沟通、共同研究基层监管部门、行业企业等在执行食品安全标准中遇到的问题。各部门对收集到的意见,要及时分析研究,将有效意见、合理建议通过平台在线填报。社会各方也可通过该平台反馈食品安全标准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并提供相关依据。

开展专项评价,侧重对重点食品安全标准开展深度评价,评价范围包括新发布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涵盖范围广、影响面大、监管急需的标准,主要围绕标准适用范围的全面性、完整性、准确性,限量指标的科学性、可行性,相关规定的合理性、实用性,与其他标准的协调性等内容开展专项评价。国家食品评估中心负责专项评价的组织实施,确定每年专项评价的食品安全标准名单并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及意见反馈平台”公开,负责组织开展问卷设计,汇总分析各地意见。

开展专题研究,以研究课题形式,重点对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重点难点问题、标准执行中的突出问题、标准制定修订需求等开展系统研究。通过专题研究,获得风险监测和评估数据、完整的行业调研数据、科学的评价方法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结果等,为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确定重点标准制定修订项目等奠定基础。专题研究项目由国家食品评估中心拟定,经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意见后确定,每年在国家食品评估中心网站公布。

多地创新食品安全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点外卖解决日常饮食需求,这对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地方探索聘任外卖员担任食品安全监督员,将外卖骑手纳入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同向发力。

比如,苏州市吴江区对外卖骑手开展了食品安全共治共管业务培训,为外卖骑手们现场讲解证照公示、明厨亮灶、文明餐桌等食品安全监管知识。为了提高监督效率,吴江区还建立了“菜单式”工作联络机制,监督员们通过小程序上传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就能实现监督“一键直达”,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收到后会立即进行反馈。

四川省宜宾市在全市选任外卖配送行业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负责监督市区内第三方网络餐饮服务及外卖配送行业食品安全,并对监管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据介绍,这些外卖小哥在配送过程中,一旦发现餐馆后厨脏乱差等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可以及时拍照,向属地市场监管部门联络员进行举报,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提供助力。

为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协调联动作用,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合力,夯实食品安全工作基础,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将围绕“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监管、区域信息共享、检查人员共用、食品产业发展,保障京津冀食品安全;统一三地食品生产企业监管标准,推进跨省市设立、搬迁食品生产企业监管工作的协调一致;推动三地在食品生产许可、日常监督检查、问题核查处置上协同统一,共同推动区域食品生产监管高质量发展。

此外,浙江、上海、兰州等地积极推进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基础的全新监管机制,监管效率大大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已经从“人海战术”向“智慧监管”转型。比如,兰州市大力推进“互联网+食品安全”智慧工程建设,依托“陇上食安”一体化智慧监管平台,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和特殊食品环节实施智慧监管。此举有效解决了基层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提高了监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监管人员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餐厅后厨和各种食材公示等信息。

多方合力守护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自2015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三次对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也进行了修订,《刑法修正案(十一)》还对食品监管渎职罪作出相应修改。

同时,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也成为相关部门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2021年5月31日,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信部、国家卫健委七部门联合发布《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有效遏制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基本解决违法使用禁限用药物问题。

去年以来,食品安全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比如,去年8月,国家卫健委印发《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四五”规划》,对“十四五”时期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工作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做出系统设计和具体部署;9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落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相关规定,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责任,规范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性技术法规,是生产经营者基本遵循,也是监督执法的重要依据。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455项,包含2万余项指标,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从过程到产品各环节的主要健康危害因素,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在打造最严谨的标准体系的同时,我国还着力强化风险监测评估能力。据介绍,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两大监测网络以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已覆盖99%的县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已覆盖7万余家各级医疗机构。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食品类别涵盖我国居民日常消费的粮油、蔬果、蛋奶、肉禽、水产等全部32类食品。

专家表示:“这些措施使食品安全隐患能够比较灵敏地得以识别和预警,不仅为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服务政府风险管理、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和守护公众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撑。”

声音

专家表示,食品安全监管牵涉方方面面,不仅需要生产者、消费者、监管者三方合力,尤其需要不断升级监管方式和手段。只有智能化手段“多管齐下”,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精度和效率,才能更精准更高效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从“被动整治”走向“主动防控”,从“两头监管”走向“过程监管”,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工作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聚焦

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两大监测网络以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已覆盖99%的县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已覆盖7万余家各级医疗机构。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食品类别涵盖我国居民日常消费的粮油、蔬果、蛋奶、肉禽、水产等全部32类食品。

责任编辑:李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