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关注,原创>

稳经济促发展丨2023年货币政策展望:稳字当头 未来可期

2023-01-31 15:59:59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2,559 分享

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2022年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业内人士认为,2023年我国货币政策将继续支持实体经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发挥更多作用,货币政策依然处在相对充足的区间内。

20220118613301ta.jpg

2023年我国货币政策留下了足量空间、足够工具。总体来看,我国的货币政策空间依然处在相对充足的区间内。图为市民经过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银行。(图片由CNSPHOTO提供)

继续支持实体经济

服务实体经济不仅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一贯宗旨,也是2023年货币政策的重点和关键。

2022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发挥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持。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1.21万亿元,环比多增4743亿元,同比大幅多增8717亿元,体现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尽管岁末宏观经济总需求显示出超速反弹的迹象,但目前宏观有效需求仍然总体不足且结构不平衡,微观主体敢贷愿贷长效机制欠缺,货币层面仍然有必要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

2023年1月召开的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明确要求,银行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适度靠前发力,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精准有力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薄弱环节。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召开会议提出,2023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在保持贷款平稳增长的同时把握好贷款投放节奏,实现全年信贷均衡投放;要继续执行好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要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保障刚性和改善性个人住房贷款需求,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要全面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预计,2023年银行信贷投放将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例如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投向汽车、绿色家电、住房等扩内需领域。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在2022年两次合计降准0.5个百分点的情况下,目前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总体不到8%,虽然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但也要珍惜政策空间,根据实际情况释放长期流动性,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央行近年来创新推出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精准引导贷款流向上发挥出积极作用,也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起到了更好的调控效果。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23年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持续发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而上一年度的提法则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货币政策精准有力,降准的空间和可能性均存在,但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导向作用。所以,2023年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看点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优化,特别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接续、退出、新设、完善,精准解决经济恢复过程中的结构性难题。

2022年年底,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要求,可以概括为“总量要够、结构要准”。他表示,“总量要够”,就是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今年,需要的话还要进一步加力,除非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超出预期;“结构要准”就是说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2023年1月29日,央行印发通知,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和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三项货币政策工具。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对媒体表示,央行延续实施三项货币政策工具,有利于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充分发挥精准滴灌、杠杆撬动的作用。

娄飞鹏认为,央行后续需要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必要时创新政策工具,引导信贷资金更多流向“三农”、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养老等领域。

未来发展前景看好

陈佳认为,回顾2022年,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高浪急,但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经受住了考验,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尽管整体运行态势已有好转,但要实现总量合理增长、质效全面提升,依然面临不小的风险与诸多挑战。其中,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将继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海平表示,2023年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可能会为中国货币政策提供一定的空间,但货币政策环境依然复杂。

2023年1月13日,央行副行长宣昌能表示,总的来看,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对我国的影响有限,人民币汇率将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宣昌能说,2022年以来,美国、欧元区、英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大幅度收紧货币政策,大幅加息,这对全球金融体系形成了紧缩效应,新兴市场经济体跨境资金面临流出压力。对于2023年美联储加息,市场有一定的预期。我国宏观经济体量大、韧性强,加之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而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我国金融体系自主性、稳定性增强,人民币汇率预期稳定,这些都有助于缓冲和应对外部风险,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加息带来的溢出效应。

宣昌能表示,下一步,央行将继续综合施策,积极稳妥应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根据国内经济形势把握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引导市场主体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加强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强化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的基本稳定。特别是引导企业做好套保工作,树立风险中性理念。

陈佳认为,2023年我国货币政策留下了足量空间、足够工具。各类产业链层级的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工具,绿色金融、蓝色金融等结构性金融创新,将是未来一段时期货币政策创新的战略重点。总体来看,中国的货币政策空间依然处在相对充足的区间内。

责任编辑:李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