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

写在集美台商投资区成立30周年之际

厦门集美:书写两岸经贸融通的时代答卷

2022-12-13 09:30:03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4,805 分享

中国商报(颜祥子 记者 钟瑜)东海之滨,杏林湾畔。位于福建厦门的集美台商投资区成立于1992年,2003年与杏林台商投资区合并发展,于今年12月迎来了设区30周年。30年来,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肩负两岸融合前沿阵地的使命与担当,焕发两岸经贸融合活力,书写两岸经贸融通的时代答卷。如今,1114家台企崭露头角,促进产业互通发展形成生态圈;政府细致入微的金融及上市服务赋能台企增资扩产,规上台企年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1/3;5个台青创业基地、多个台青创新平台,两岸人才共创燃动创新引擎……

30年间,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发展澎湃不息,始终如一优化营商环境赋能台商、台企发展。作为全国唯一拥有2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行政区和省级两岸融合发展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区,党的十八大以来,集美台商投资区践行“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探索出一条“肩并肩、手拉手、面对面、心贴心”的两岸经贸融通新路。回顾30年的沧桑巨变,两岸经贸融通的特写画面跃然眼前,两岸人文情融、福祉惠融、家园和融的繁盛景象清晰可见。

1.jpg

杏林台商投资区(林志杰/摄)

企业“肩并肩”

打造产业互通生态圈

两岸经贸融通路径在于打造产业链、生态圈,形成产业互通良好氛围,两岸企业“肩并肩”,构建起便捷高效的经贸合作体系。

11月18日,台湾三阳工业集团与厦门海翼集团有限公司合资设立的厦门厦杏摩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杏摩托)举办公司成立30周年盛会。

1992年,三阳工业集团带着先进工业技术来厦,最早与厦门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共同投资6000万美元开设厦杏摩托车厂。“虽后来股东组成发生变化,但仍是当地厦企与台企携手同行。”公司总经理室协理陈裔庆如是说。

摩托车制造离不开许多专业零件配套供应,在公司号召下,18家摩托车配套台企如全兴工业、士林电机等来集投资,这些企业不仅为厦杏摩托提供完整供应链,也为集美区机械装备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厦杏摩托车不断升级换代,其轮胎来自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机身车架件的钢管材料来自于厦门市富全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全钢铁)……这些坐落于同一个片区、拥有台资基因的“邻居”,都在集美区实现新发展。过去两年,厦杏摩托车年增长率20%,产值25亿元,今年1—11月,摩托车品类出口量排名全国第9,出口国覆盖8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集美区工信局支持下,公司正谋划8亿元增资扩产计划,用于改善仓储及拓展研发。”陈裔庆表示。

无独有偶,20世纪80年代末,作为最早一批来集台商,吴进忠创立了厦门来明眼镜厂。面对配套短缺,他游说镜片、金属、树脂等多家台湾配套厂商来集,并向政府部门争取将眼镜产业作为区域发展重点产业之一,健全上中下游产业链,后来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厦门眼镜产业,生产规模和技术跻身大陆乃至世界较高水平。

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和产业链延伸是集美区长期的战略布局。为顺应这一趋势,集美区政协委员、富全钢铁二代接班人詹淑芳正思考如何发挥集美台商集群力量,搭建两岸企业生态圈。

当前,集美区还依托集成改革创新两岸产业交流合作机制,探索新业态发展方向,积极推动两岸冷链物流、现代农业、文化创意、旅游、养老等产业合作,创建“海峡两岸(厦门)直播电商产业合作园”和“集美集影视文创园”,建设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等,集美两岸产业合作平台羽翼丰盈。

无论是最早的合资设厂,还是到后来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再到现在两岸企业共建生态圈抱团发展,都是集美区30年如一日推动两岸产业互通、培育两岸经贸发展新机遇的累累硕果。

2.jpg

位于后溪的正新橡胶新车区已经投用,图为整形车间(林志杰/摄)

政企“手拉手”

畅通转型升级新思路

两岸经贸融通的引擎在于健全技改支持、金融服务、增资扩产等要素保障,政企“手拉手”推动台企融入新发展格局,迈出了发展新步伐。

15年前,詹淑芳、詹雅智姐妹俩作为台企富全钢铁的二代接班人来集接管公司。富全钢铁是传统工业,主要利用钢铁剪裁技术生产加工钢卷、钢板、钢管等,如何管理企业、转型升级曾是摆在这对年轻姐妹面前的难题。

“政府看到企业的难题,并积极支持解决。”詹淑芳介绍,2015年起,集美区工信局联合中国生产力中心开办创二代班、企业领袖班、专题培训班等。公司管理层在接受培训后,不仅提升了管理水平,还开阔了视野、拓展了人脉。在集美区干事创业的氛围以及政府关怀下,詹淑芳打消了原本外迁厂房的计划,决定留“厦”来。近年来,公司团队潜心研发,还与台湾合作团队开发金属表面抗氧化处理新材料,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面临钢材订单多样化的需求,富全钢铁还与集美区高校及第三方机构共同合作研发内部管理软件,实现了降低钢材损耗、高效管理。目前,该系统正持续升级优化,未来将在行业内推广。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拥有的15所高校院所资源,集美区积极成立两岸高校产业技术联盟、高校台籍专家智库,为30余家台企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成产学研合作,形成企业与高校院所的良好互动。

在政府引导下,富全钢铁发展“渐入佳境”,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孵化出富钢新材料科技公司、富利佳贸易公司、富钢工贸公司,年产值达4.4亿元。目前,公司正谋划着增资扩产。“集美区融资担保贷款利率低且方便,为我们解决了难题。”詹淑芳为集美区贴心的金融服务点赞。

为解企业融资之“渴”,集美区制定专门的担保贴息政策,由集美区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台企,可享受企业实缴利息20%的财政补贴,每年每家企业贴息总额最高可达20万元,集美区财政局还在全省首创设立规模为1亿元的“集美区台商增信基金”等。通过拓宽台商融资渠道,集美先后协助富钢工贸、飞鹏工业等79家台资企业获得融资,提供信贷融资36.86亿元,集美区担保公司共为20家(次)台企担保2.45亿元。

眼下,詹淑芳还在集美区台企上市联盟的支持下优化上市方案。在台企上市联盟助力下,当前,集美共有3家台资上市公司、1家台资新三板企业,204家进入两岸股交中心“台资板”。

从开班促进管理水平提升到引入高校资源孵化软件,再到贴心金融、上市服务助企发展,富全钢铁的发展路径是集美区全要素、全流程服务企业发展的缩影。

30年来,在集美区的助力下,台商投资区内多家“元老级”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甚至实现上市发展——新凯复材料通过技术革新,生产的高性能碳纤维球拍占有全世界超1/4份额,碳纤维自行车架、碳纤维安全帽产能位居世界前列;宸展光电专注前沿科技物联网,升级理念为科技注入人文暖色,于2020年在深交所上市;建霖集团升级数据化管理技术,打造“黑灯工厂”自动化生产,于2020年在上交所上市……集美区不断赋能企业转型蜕变,激荡出台企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3.jpg

新凯公司网球拍生产线(林志杰/摄)

青年“面对面”

集智集力燃动创新引擎

两岸经贸融通离不开两岸青年人才联通,他们通过“面对面”交流,在智慧碰撞中激发创新动能。

5年前,深耕创新的建霖集团公益性打造“匠仕创客空间”,为初创企业、在校大学生及两岸青年提供专业化对接、精准资源导入、一对一创业帮扶服务,并定期举办比赛,打造促进青年交流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健康家居协同创新联盟。

随着两岸青年交流与实践的深入,创新动能喷薄而出。该空间累计入驻企业、团队205家,孵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孵化专利数133件,助力多家企业获得集美创新创业启动扶持资金。

该空间的创新实践为集美实施台青聚融友好工程提供借鉴,集美区成立了“两岸青年企业家协会联盟”“集美台青创基地联盟”,举办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论坛,扶持台湾青年就业创业,打造了1个国家级台青创基地、4个省级台青创基地,培育“台青集美创业”特色品牌,为台青创业构筑广阔舞台。

集美区是一块创新的沃土,来厦33年的建霖集团一直深耕于此。从初创驰骋到敲钟上市,建霖集团发挥本土化、人才化优势,形成拥有几千项专利的国家级创新企业。“创新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关键词,过去是‘中国制造’,未来是‘为中国制造’。”谈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建霖集团总裁陈岱桦思如泉涌。

陈岱桦在集美区工作20余年,他认为,这里十分适合两岸青年发展。“近年来,集美发展速度很快,教育、人文、配套生活圈都很完备。” 陈岱桦还表示,如今,台湾与厦门集美融合发展成型成势,其子陈叡颉受此影响也在集美区创业。

今年,年仅23岁的陈叡颉在集投资3000万元创立了台青创新创业项目——伍佳零生活文化(厦门)有限公司,该项目将打造成集预制菜实验厨房、预制菜研究所、闽台风味预制菜为一体的平台,打造“厦门市民便当”,实现闽台文化深度融合。

以美食文化架起两岸融合的桥梁,是集美促进两岸青年交流的新尝试。一直以来,集美用好“海峡论坛”平台,支持两岸民间交流,2020年来共举办两岸书画作品展、海峡论坛创意涂鸦、两岸龙舟文化节等活动280场次,其中青年交流活动175场,举办两岸研学活动接待研学学生141万人次、台湾青少年2.5万人次,研学总部基地获评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以创新为路、以文化为媒,30年来,集美持续搭建各式各样的共享平台,增强两岸人才共创、人文交流的内驱力。

4.jpg

集美杏林湾

两岸“心贴心”

共享惠融情融新发展

两岸经贸融通是系统性工程,背后呈现的是两岸“心贴心”共发展,台胞在集美区便利感、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

台企的发展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胞来到集美就业创业,为了让台胞们在集美感受到“家的关怀”,集美区坚持“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构建温馨周全的福祉保障、心灵契合的人文交流体系。

台胞的便利感随着台胞服务驿站的投用而增强。台胞简翰宇对办税绿色通道赞不绝口:“台胞驿站与税务局快速联动,十分钟内就能全部办妥。”除办税业务外,台胞驿站还推出26项“一件事一次办”套餐,提供“无障碍式”帮代办服务,开设“智慧两岸”服务窗口等,共计服务台胞5220人次。

台胞的安全感随着台胞警务服务站的建立而提升。在20分钟内就能完成台胞居住证换证手续,让扎根集美20年的老江感到诧异:“早年办理居住证需到港澳去办理,来回至少两天,现在家门口就能办,整套流程快捷、放心!”如今,台胞证、居住证等多个警务事项可在服务站“一站办理”,还建立涉台检察联络室、人民调解委员会、法律服务工作站等,2020年以来调解涉台纠纷45起,提供法律服务100余次。

台胞的获得感随着不断完善的台胞就学就业、居住生活、职业技能认证等措施而跃升。台胞社工服务中心服务515人次,完成11名台胞技术士等级证书认定,830名台胞参加医社保。为解决台胞两岸汇薪问题,推出首个线上两岸薪资汇出产品“薪速汇”。“原来跑银行准备材料很麻烦,现在汇款回去就简单多了。”目前“薪速汇”累计办理1078笔7858万元。

台胞的幸福感则通过践行志愿服务、共建和谐社区来实现。“在集美工作的台胞们很感恩在这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希望在工作之余发挥台湾志工精神回馈集美。”在李尤晏牵头下,成立福建首支由台胞组成的苔·芯志愿服务队,定期慰问老人、困难户、残障人士等,引入台湾先进社区营造模式推动社会治理,同时,海芋志愿服务队也建立起来,为社区传递关爱。

2022年7月,“共同家园·共同记忆——闽台关系档案文献展”在集美开展;8月,“台商记忆馆”启动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一系列“台”元素与集美深度融合,让两岸同胞心灵更契合。当前,集美常住台胞5000余人,台青创团队530支1203人,省、市级台湾人才27名,台胞在集美幸福工作生活,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碧水悠悠牵两岸,乡音袅袅动人心。集美台商投资区发展30年来,集美区俨然已成为台商投资福地、台青创业热土、台胞幸福生活的家园。集美区聚焦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闯出一条促进两岸经贸融通促进台胞交融的新路。在集美台商投资区成立30周年之际,集美区将继续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续写两岸融合“通、惠、情”新篇章。

责任编辑:李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