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拍卖>

国庆长假将至 正是金秋看展好时节

宗 禾

2022-09-30 17:38:35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3,729 分享

9月即将落幕,十一长假近在眼前。近期,全国各地的文博机构纷纷推出了精彩纷呈的展览活动,为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不少丰富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文物艺术品爱好者来说,博物馆将成为长假“出游行程单”上必不可少的一站。

从我国100个重大考古发现及彩陶、青铜器等出土文物,到历代书画、陶瓷名品,再到丝绸之路上的玻璃艺术、法国当代绘画……正在北京、苏州、郑州、长沙、广州等地举办的展览主题可谓蔚为大观。在展品分量十足的基础上,从主题策划、展陈设计到相关的展演、教育活动,各家博物馆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全面为观众营造更好的参观体验。

这个金秋十月,在规划看展计划之时,以下5场展览不可错过。

“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现场(本报记者  郑爽/摄)

展览名称:“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

展览地点:故宫博物院

展览时间:即日起至10月23日

  “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大展正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热展中,不少观众争相“进宫”打卡。此次展品涵盖书法、绘画、陶瓷、古籍、家具、文房四宝等文物精品,时间跨度从西周至明清,系统性地呈现了传承中的中国书房。

重要展品包括郭熙、文天祥、米芾、米友仁、倪瓒、杨维桢、沈周、文征明、唐寅、徐渭等名家名作。从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轴、宋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清石涛《搜尽奇峰图》卷等艺术史上的赫赫名迹,可以看到文人画家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体悟;而从南宋文天祥的《宏斋帖》卷、明代徐渭书《昼锦堂记》、陈淳书《岳阳楼记》等书法作品中,观众能感受到士人的家国情怀。

一批玉琮、青铜器、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等展品,则还原了帝王、文人以古代器物作为书房陈设的情境。清代帝王御用文房用具也颇具看点,比如制作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紫檀木旅行文具箱。这是一套箱装形式的组合文具,箱中置有匣、屉等盛物盒,放置有各类文房用具,按动机关后文具箱还会转化为一张活动书桌,设计巧妙,堪称“可移动的书房”。

除了文物精品,9位当代艺术家以“书房”为主题创作的艺术作品也值得一看。而以裸眼3D、体感交互投影等技术还原的乾隆帝书房“香雪”,将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亮相“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本报记者  郑爽/摄)

展览名称:“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

展览地点:郑州博物馆

展览时间:即日起至11月30日

  “北京人”头骨、仰韶文化彩陶、良渚文化玉器、三星堆青铜人像、“南海一号”沉船出土瓷器……在一场展览中看遍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的机会,着实不容错过。

据了解,这场“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展出了2021年评选出的全国百年来100处大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是对中国百年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100处遗址中有旧石器时代遗址5处、新石器时代遗址33处、夏商周遗址25处、秦汉及以后遗址37处。其中,河南有14处遗址入选,位居第一。因此,郑州博物馆同时推出了“文明的渊薮——河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展示河南地区百年考古一系列重大发现。

两场展览得到了全国文博力量的支持,汇集了21个省(区、市)、79家考古文博单位的889件/组精品文物。其中一级文物多达115件/组、二级文物107件/组、三级文物116件/组,既有明星级展品,也有考古发现后首次面向公众展出的珍贵文物。

不少“国宝”纷纷从历史书中“走”下来了!比如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人”三号头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几何鱼纹彩陶葫芦瓶、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神人兽面纹玉牌饰、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商代晚期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秦始皇帝陵出土高级铠甲军吏俑等“明星”。包括西汉错金博山炉、唐代三彩牵马俑,以及广东“南海1号”沉船出土的南宋德化窑青白釉印花六棱菊花纹执壶等考古中发现的代表性文物均现身于此展。

通过逛展览、近距离观赏文物,观众能走进考古发现的中国历史,探索东亚人类起源、中华文明的源头以及了解夏商周青铜文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等历史。

微信图片_20220930173832.jpg

“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展览现场(图片由CNSPHOTO提供)

展览名称:“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

展览地点:广东省博物馆

展览时间:即日起至11月27日

  近日,岭南地区掀起了一场宋元美学热潮。此次特展首次汇集岭南地区文博机构收藏的宋元书画珍品,并从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借展了部分清代广东藏家鉴藏过的宋元书画及相关藏品,其中一级文物达一半以上。广东省博物馆藏陈容《墨龙图》、赵孟頫《行书陋室铭》等宋元书画珍品倾囊而出。

展览立足于“粤藏”和“宋元书画”这两个基本点,从宋元书画的名作与呈现出的审美意识、南粤先贤对宋元书画鉴藏的传统与成就、宋元书画典范对后人的影响与启发三个角度切入,可谓亮点颇多。

其中,南宋陈容的《墨龙图》堪称重量级之作。陈容在中国绘画史上以画龙著称,并且真迹传世不多。他的龙被称为“所翁龙”,被后人奉为画龙的典范,不仅在中国备受追捧,还影响到了日本等海外国家。此图可谓其传世作品中尺幅最大的鸿篇巨制,因此此番展出十分难能可贵。此外,赵孟頫早年的行书《陋室铭》卷与其另一件晚年行书《楞严经三阿难赞佛偈》同时亮相。由吴南生捐赠的《群峰晴雪图》《平沙落雁图》卷以及广东知名学者、收藏家容庚捐赠的元黄公望《溪山图》轴,均在此展中露面。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设计从“宋元书画美学”出发,于展厅内精心陈设牖、案、屏等,还以插花艺术点缀其间,营造出了沉浸式的参观环境。博物馆还与广东现代舞团“跨界”合作,持续推出展演活动。围绕展览创编的精彩舞蹈《归》以及古琴、琵琶等乐器演奏的《春江花月夜》《陋室铭》与展厅内的文物相得益彰,为观众开启了“看展、听曲、赏舞”跨界融合的视听体验,也拉近了博物馆文物与观众生活的距离。

微信图片_20220928143812.jpg

南宋  陈容《墨龙图》轴

绢本设色  纵205.3厘米,横131 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片由广东省博物馆提供)

展览名称:“色彩的探索:法国当代绘画展”

展览地点:苏州博物馆西馆

展览时间:即日起至2023年1月2日

  奇妙夜游、特别展览、文创优惠、联名科普……日前,苏州博物馆西馆迎来建成开放一周年。为了庆生,这里将上演连台好戏。而将于9月29日夜间19时开始向观众开放的“色彩的探索:法国当代绘画展”是当中的重要节目,将为观众开启一场色彩缤纷的画中之旅。

此次展览呈现了10位法国当代艺术家的118件作品。参展的法国当代知名画家雷米·艾融同时也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在他的《安静的呼吸》《飞舞之物》作品中,可以看到乔治·布拉克几何排列组合之美感、莫兰迪的色彩情调、巴尔蒂斯的怪诞和超现实、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等大师的艺术精华。

曾担任法国艺术家学会名誉主席的让-玛丽·扎基的作品涵盖自然风景、城市风光等,尤其闻名的是他以“树”为主题描绘了地中海海岸特有的蓝天与松林,通过有力的笔触和线条,在蓝绿相间的画面中使观众感到前所未有的宁静。多次到东亚各国旅行的经历,使其在作品中融入更多东方审美元素。

作为此次展览中唯一的女性艺术家,娜塔莉·米耶尔在创作的空间中放置装饰风格的形状和图案,仿佛一场色彩的游戏。她的《橙色的百合花》《春天的鸟》将来自非洲马格里布陶瓷的抽象图案、中国伊万里风格的玫瑰和牡丹、印度尼西亚的伊卡纬纱等糅合在一起,带来周游世界般的视觉冲击与享受。


展览名称:“砂与火之歌——丝路玻璃文化展”

展览地点:长沙博物馆

展览时间:即日起至12月11日

  曾在京城风靡一时的玻璃艺术之风,于日前一路向南刮到了湖南长沙。长沙博物馆此次展览以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收藏的325件世界古玻璃为基础,汇集湖南博物院、广州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院等国内8家文博单位的55件(套)玻璃器。器物分别来自两河流域、伊朗、地中海东部、埃及和中国等地。

据了解,玻璃被誉为“砂与火”的艺术,联合国将2022年确定为国际玻璃年,这是联合国首次以单一材料命名的一个年份。此次展览以时间为脉络,以玻璃工艺发展为线索,呈现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玻璃世界的多彩文化,从中窥见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与融合,以及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创造。

一批出土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公元前1000多年的玻璃饰品,将让观众了解玻璃诞生早期的模样。一件公元前1世纪至1世纪罗马帝国的金带玻璃瓶为此次的焦点展品,这是一种特别华丽的早期罗马玻璃香水瓶,被视为古希腊之后地中海地区的古代玻璃制作技术巅峰。其制作工艺涉及夹金、有模吹制和特殊着色等。而跟着展览动线,可以感受到玻璃制作工艺的发展历程,从自由吹制玻璃器皿、精巧细致的“马赛克”和千花玻璃等面貌更为丰富的器物中,能看到玻璃制造业的繁荣。

在展览中,观众还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玻璃工匠创造出的如战国眼纹玻璃珠(俗称蜻蜓眼)、战汉铅钡玻璃、隋唐铅玻璃、宋元钾钙玻璃和清代官造玻璃的华彩。它们形成了独特的东方玻璃工艺体系和艺术趣味,进而影响朝鲜半岛和日本,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吸收和融汇的典型例证。

微信图片_20220930174118.jpg

“砂与火之歌——丝路玻璃文化展”展览现场(图片由长沙博物馆提供)

责任编辑: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