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经>

画下沙漠变绿洲的模样,圣牧有机邀“您”治沙同行

2022-08-05 16:05:54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820 分享

假如,给你一张空白的纸张,肆意挥洒,你会画什么?

近日,圣牧有机与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发起的“3060碳中和森林认养计划——沙漠自然教育公益项目”在成都、武汉、青岛、宁波、石家庄、呼和浩特市等地温暖出街。

其中一个环节,是寻找灵感,从想象的世界出发,画下心目中沙漠变绿洲后的样子。真实的感受,沉浸的参与,不仅让孩子们更了解沙漠,也让世界多了一个关心环境保护的人。

所以当“沙漠自然教育公益项目”公益短片发布的时候,很多人都未曾想到,自己竟然会被一支公益短片打动,这里的打动不仅仅是情感的动容,更多的,是被来自平凡治沙人的力量深深地影响。

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境内,有一片沙漠叫“乌兰布和”,它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圣牧有机”2009年入驻乌兰布和沙漠,圣牧人进驻乌兰布和沙漠的这十年间,在乌兰布和沙漠累计投资75亿元,累计种植9700多万株沙生树 ,让22万亩沙漠成为优良草场 ,220平方公里的沙漠披上绿装,建设33座牧场,养殖11万头奶牛,年产60万吨原奶,修建公路193.3公里,架设277.9千米电线,建成11做蓄水池,9做有机粪肥发酵厂,1座生物有机肥加工厂。

6个城市,上千位市民带着孩子,跟着公益短片镜头,看到了圣牧人与大自然的浩瀚力量“掰腕子”,了解到征服沙漠的难度远超人们想象——无人、无水、无电、无路、无通讯、无住房……一切从零做起,开路、打井、架电、支帐篷,铲下的第一锹沙成为十年奋斗的起点。“清汤挂面碗底沙,夹生米饭沙碜牙,帐篷睡听大风吼,早晨起来脸盖沙。”这就是当时的工地生活。

除了感受到圣牧治沙人“人定胜天”的治沙初衷与坚持,孩子们也跟着短片一起去探究沙漠地形、地貌、植被、治理方法,探寻“沙产业”的循环经济,然后在白纸上,挥洒下想象中沙漠森林的真实影像。

大部分人可能不会相信,孩子们“随手”画下的虚拟树,有一天真的可以在万里之外的沙漠中扎根、结果。

来自武汉的寇语涵画下和冰墩墩相约去植树,将“3亿人上冰雪”的热情融入到沙漠治理中;来自成都的高子涵,画里天空是蔚蓝的,沙漠是银白的,绿洲是盎然的,湿地是碧绿的。

双手捧沙,沙细细绵绵从指间划落, 来自宁波的郑煜清希望传达的,是利用好沙漠自然资源,发展多元沙漠产业蹚出一条尊重自然、与沙共处的“双赢”之路……

在虚拟的画画世界里里,想象力是入口,色彩是斑斓的展示。还有很多很多的小朋友,在画里刨开沙坑,把树种下去,表达出了将大片的干旱土地变成郁郁葱葱绿洲的想法。

“我们在城里里,远离真正的沙漠,总是下意识地把‘手机种树’当作一场小游戏,却不曾想,我们能通过这样一个微小的举动,扛起沙漠中无数‘种树人’肩上的使命。”青岛来的郑女士是从培训机构抢到的名额,她觉得这趟体验课下来,对宝宝的启发很大。“感受到了沙漠离我们并不远,特别是环保的种子在孩子心里种下了,融入了生活里。”

每一处环境治理的背后,是对人与自然相处方式的思考。用科普、研学的方式,亲身走进沙漠,让更多人了解沙漠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性,这是“沙漠自然教育公益项目”设立的初衷。

去真实的沙漠看树、种树,感知生命与遥远的土地有了某种联系,在一个看上去同样是绿色接力为主题的公益研学,“沙漠自然教育公益项目”的特别意义在于:通过“公益行为的引导、主题画作的创作、线下活动自愿捐赠、获取体验资格、共创巨幅绘画、发出号召、获得捐赠回馈”的公益链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不是单向的知识科普,它的主角是你本人,亲自去做一件事,最终形成自己“知识、实践能力、环保素养”的可持续体系。

公益项目自4月份启动,项目联合了杭州西湖区华善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成都市锦江区快乐青少年成长服务中心、武昌区理享佳青少年公益服务中心、宁波浙江乐善公益园、青岛市黄岛区小雨点公益服务中心、北京益动燕赵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发展中心、呼和浩特市爱心天使亲子公益协会、呼和浩特德泽公益事业服务中心,在各城市开启线上征集与线下科普宣导活动。截至发稿,项目征集了画作超750幅,线下科普绘画课及线下科普宣导活动覆盖超10000人/次,线上曝光量达1800万/次。

通过招募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公益项目组每年会选拔出数十位“沙漠信使”一同穿越大半个中国,以爱之名,种下希望之树。并进行实地研学、产业走访,项目将形成一套自然教育课程,活动期间,项目成员还将共同参与教材、绘本的开发,预计影响线上线下100万消费者,倡导更多人关注沙漠环保。(图片由圣牧提供)

责任编辑:胡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