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企业的迎合与应对

2022-07-05 13:32:56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2,127 分享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于2022年3月25日颁布。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不仅含有战胜眼前困难“化危为机”、力求“稳中胜出”的巧妙安排,而且擘画了中国经济开创新局面的宏大远景。

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的任务重大而紧迫,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涉及一系列亟待深化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政策融合研究。其中,企业怎样迎合与应对是大家共同关心的现实问题。

首先,在数字经济时代,以资本为纽带的无序扩张,对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构成了一定威胁。

不容忽视的是,算法工具被资本操纵,成为有悖伦理、算计消费者和竞争对手的武器。而逃避监管的方式办法也更加花样翻新,防不胜防。当前,随着技术进步突飞猛进,智能算法已成为不可缺少、强烈依赖的工具。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时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高新技术快速、高效、精准筛选防控病毒传播,就为保障人民健康立下了无可替代的不世之功。反之,若被资本恶意操纵则会在一定程度上祸害社会。因此,尤其要防止利用数据、算法、技术手段等方式排除、限制竞争、侵害公众利益。

其次,在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超大规模市场,要向超强规模市场转变。而超强规模市场又要依托“三个超强”来支撑。就是城乡居民超强收入增长,超强消费增长和超强企业实力。必须以一当十,鼓励提升规模经济集中度,追求高技术含量的大型工商企业核心竞争实力,提高市场份额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夯实超强规模市场的微观基础。超大规模市场迫切需要超强自营采购供应链价格的话语权及竞争力。

最后是对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是要推进落实内外贸一体化,打通出口转内销的渠道阻隔,畅通双循环。商贸流通企业要主动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经济循环系统。造就跨区域、有全球影响力的商贸物流跨国企业、数字化平台和供应链企业。对外走出去,增强在海外仓的商业存在能力。凭借大批量自营自主采购供应链,获取海外稀缺资源的能力、盈利能力。对内要凭借自营采购供应链能力开通理顺出口转内销渠道。要依托自营采购供应链,切实把出口商品的流量流向与转内销商品的流量流向都统筹融合起来,并促成相互之间的切换替代,要根据重点商品的品种、流量、流向和流速,制订专门的畅销举措,以便应对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性,灵活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另外,畅通信息比畅通物流更有价值。共享协作信息,既可增强消费安全,又可消除库存积压、断档脱销并存的状况。在数字化时代,促进市场流通体系的数字化,即要推动商贸企业主体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解决好企业不想用、不会用、用不起等困难。

二是数字经济时代对商贸流通业的诚信建设要求极高,但诚信环境条件准备不足,很多深层文化现象值得警惕。由于社会转型,财富和致富手段多元化产生了不当的诱惑误导。在思想和政策准备不足、诚信危机加深。现实社会亟待集体反思,举一反三,实行深层文化心灵治理,进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目前普遍现象是心态升级、行为失范。诚实劳动、诚实守信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践踏。亟待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舆论环境。

三是针对目前商品自营采购供应链碎片化脆弱化的普遍状况,重建商贸企业自营采购供应链,才是商业之本的核心概念。尽快结束中国商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买啥啥贵,卖啥啥贱的被动局面。目前,实体商贸业企业国际化止步不前、严重滞后,在海外影响力始终是逆差负数,企业长期没做大、没做强、没出去、更没走远的状况必须尽快扭转。

四是加强流通体系建设,着力纠正商业资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错配状态。主要表现是,线上虚拟电商平台投入少、风险低,商家一拥而上地搭便车,导致过度膨胀、虚拟平台过虚。而线下实体采购储备销售和快递配送企业投入大、风险高、回报少,结果则无人问津、相对滞后。

五是重温马克思商业资本学说,“任何社会,从来都不可能由着任何人随意加价和恶意加价来维持。”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商业资本学说关于“商业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问题中反复论述的最核心的论点。事实上,在信息普遍不对称的分工社会,若是拒绝商人这些社会必要的媒介环节,则生产者和消费者将要付出无尽的“寻找成本”。竞争比较充分的前提下,某商品交易市场能否存在和成长,交易量大小,某商品购销差价额度、水平(批量差价、季节差价、地区差价、质量差价等),本质上都是由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市场竞争和供求状况决定的,是由“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回报”的平均利润率规律支配的,最终都要由市场裁决。

从这个意义上说,消除长期以来“现代市场经济就是商人们配置资源的经济”的看法很有必要,商人们也绝非为表面看到的“会增加社会交易成本”,恰恰相反,它天生就是为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率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流通环节的多与少是相对的、动态的,要由市场竞争来裁决,而不应有第二个裁判。各种劳动及其当事人,应该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占据应有的地位和对等的收益。

总体而言,要警惕察觉出现重生产、轻流通的倾向。比如流通多余论、商业原罪论、商业中介盘剥论,以及轻视商业服务业劳动和就业贡献等认识上的误判误导。否则势必损害现代流通体系、统一大市场建设。因此,辨明是非曲直,给出旗帜鲜明的政策导向,正当其时,且十分必要。(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宋则)

责任编辑:李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