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辉煌四十年 奋进黔西南——贵州省黔西南州特色跨越式发展道路综述

2022-06-18 15:46:59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4,556 分享

中国商报贵州报道(记者 谢忠义)日前,记者从贵州省黔西南州委宣传部获悉,该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携手开创黔西南美好新未来”为主题的建州40年庆祝活动将于今日举行。该活动将充分展示黔西南州建州4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反映该州人民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据介绍,该州建州40年来,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和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贵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州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融入贵州“黄金十年”快速发展期,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发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紧跟改革开放步伐,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黔西南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40年来,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黔西南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深入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加快发展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民族特色山地经济创新示范区”创建大踏步前进,全州经济加速发展、总量持续提升、质量稳步提高,蔬菜、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精品果业、烤烟等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建成登高煤电铝、振华新材料、鹏昇纸业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成功举办五届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等重大赛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从1982年4.20亿元增加到2021年150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1倍,年均增长11.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82年194元增加到2021年5007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2倍,年均增长11.8%;财政总收入从1982年0.21亿元增加到2021年180.78亿元,增长860倍,年均增长19.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81年0.61亿元增加到2021年1352亿元,年均增长22.6%。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我州GDP从2012年的第14位上升至2021年第8位。

40年来,撕掉绝对贫困标签,乡村振兴开启新篇。

黔西南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反贫困宣言,尤其是“十三五”以来,该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力总攻绝对贫困,努力打好“四场硬仗”,创新实施新市民计划,深化与宁波市帮扶协作,积极争取中央统战部、公安部等各方帮扶力量支持,该州7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6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7.1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3.85万群众搬出了大山,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标签,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以来,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围绕“五大振兴”战略目标,强化与惠州市协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全国率先编制发布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计划”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深化“两业”帮扶,稳步推进7个省级和32个州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40年来,各族群众团结和睦,发展合力日益增强。

黔西南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五进”活动,及时修订完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出台《黔西南州民族医药保护与发展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大力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和民族语言传承保护,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等特色产业,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18年,该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截至目前,该州5000余个文化遗产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8个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17个村被命名为“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同时建设了一批集中体现民族风情、地方特色的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建筑,“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已成为全州各民族共同的信念。

40年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协调发展步伐加快。

黔西南州加快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19.09万套和36个新市民居住区,以及那坡立交桥、万峰大道、浙行商贸城、欢乐橙购物中心等一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综合体,“兴兴安贞义”城市群加速形成,兴义义龙加快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州府所在地兴义城市建成区从1982年不足10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65.5平方公里,昔日草房遍布、道路泥泞的小县城,变成了高楼耸立、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国际山地旅游城市;贞丰者相、普安青山等19个特色示范小城镇引领带动全州小城镇加快发展,贞丰者相入选“中国特色小镇”名录,安龙蘑菇小镇被评为“全国美丽搬迁安置区”。该州城镇化率从1982年的7.2%提高到2021年的47.3%。城乡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充分展示了40年来民族地区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取得的非凡发展成绩!

40年来,基础设施日新月异,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黔西南州历届州委、州人民政府坚持把改善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基础工程,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代接着一代干,该州基础设施发生日新月异变化。交通网络四通八达,1997年南昆铁路建成通车,2016年沪昆高铁穿境而过,盘州至兴义高铁即将建成;到2021年底,该州公路通车里程达2.3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04.42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内河航道里程1017.32公里;建成兴义万峰林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38万人次;天然气管道“县县通”加快实施,建成燃气管网435.7公里。供排水网覆盖城乡,建成马岭水利枢纽工程等44个水库,在贵州率先实现“县县有中型水库”,城镇自来水通水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9%。商贸流通体系日臻完善,建成木贾商贸城等一批城市商贸基础设施,成功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整体推进市(州)”,以兴义为核心的商贸物流中心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大电强网加快形成,南北盘江梯级电站建成发电,先后建成兴义电厂、普安电厂等一批重大电力基础设施项目,该州电力装机突破1500万千瓦,年发电量突破360亿度。信息保障由弱变强,建成通信光缆13.8万公里,出州带宽达到2810G,建成5G基站3293个,行政村实现4G网络和光纤全覆盖。

40年来,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绿水青山扮靓家园。

黔西南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持续打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四场保卫战”,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扎实开展万峰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建成义龙鸿大垃圾发电厂和11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卓有成效,绿水青山颜值更加靓丽。目前该州森林覆盖率达61.17%,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9%以上,水环境质量优良率稳定保持100%,主要河流、重要湖库、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县城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7.7%;工业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分别被命名为国家级和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40年来,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发展环境保持稳定。

黔西南州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放管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医药卫生体制、商事制度等改革成效显著,设立义龙新区和万峰林现代服务业开发区等五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其中顶效经济开发区获贵州省政府批复为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兴仁成功撤县设市,该州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越来越来好,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激情越来越高,到2021年底,该州市场主体总量达26.51万户,全州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67%。该州坚持依法治州,全力打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法治黔西南、平安黔西南建设取得重大成效,该州荣获命名首批“全国禁毒示范城市”;该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面对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果断处置,在较短时间内打赢了“遭遇战”;转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不断完善防控措施,动态堵塞防控漏洞,持续守牢黔西南防控阵地!该州坚持守牢意识形态阵地,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大力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传播正能量、倡导新风尚,该州上下争先创优、争光出彩的态势越来越强!

40年来,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黔西南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覆盖率持续提高,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不断巩固,兴义一中、兴义八中升为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黔西南民族师专成功升格为本科院校,成立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健康黔西南2030”行动,建成州人民医院新院区、州妇幼保健院新院区等一批重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州人民医院、州中医院、兴义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实现每个县(市)至少有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建成州、县、乡三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和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民生网底持续筑牢。全面落实社保普惠政策,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试点改革,城乡居民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形成州县乡村四级养老服务体系。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建成兴义体育中心、州民族文化中心、州图书馆等一批重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7.8%、98.2%,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城乡收入大幅提高。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51元,是1982年的73倍,年均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23元,是1982年的81倍,年均增长11.9%。

今后五年,黔西南州将以建州40周年为新起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以及贵州省委、省政府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契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紧扣贵州建设“四区一高地”战略定位,按照贵州省委“一二三四”总体思路和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决策部署,扎实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各族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到2026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20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生态文明成果、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成效、社会文明程度、治理能力等“六个新提升”目标。

据悉,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82年5月1日,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诞生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地处珠江上游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是三省(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全国“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基地。该州国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3.46万人,下辖兴义、兴仁、安龙、贞丰、普安、晴隆、册亨、望谟8个县(市)和义龙新区。州内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彝族等46个民族。2018年,该州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命名;连续两次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命名,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黔西南·中国四季康养之都”称号。

责任编辑:汪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