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世界首制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运营

2022-05-23 13:31:44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3,666 分享

中国商报青岛报道(记者 陈虹余)5月20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交付运营。同日,深远海养殖工船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

“国信1号”的交付是青岛市乃至中国深远海工业化养殖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项目顺利完成设计研发、建造及海试,正式进入产业运营阶段,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了由0到1的进阶发展。

作为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研发、建造和产业运营等诸多方面都将开创国际先例,有望为中国乃至世界深远海养殖打造“中国样本”,率先探索海洋渔业养殖从近海走向深远海,从农业传统经营模式转向大规模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方式和路径。2022年3月,在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和市海洋发展局的全力支持下,农业农村部批准山东省开展“国信1号”养殖工船运营管理试点,项目已被农业农村部列入2020年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项目,省科技厅列入2021年深远海设施渔业科技示范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2022年支持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专项。

1-1.png

“国信1号”(图片由青岛国信集团提供)

驶向深蓝的“渔业养殖航母”

10万吨级的养殖工船是我国深远海养殖的“大国重器”,堪称“渔业养殖航母”,可有效利用深远海适宜海域进行长期游弋式养殖,躲避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也被称为“移动的海洋牧场”。“国信1号”投资约4.5亿元,船长249.9米,排水量13万吨,载重量10万吨,设15个养殖舱,养殖水体近9万立方米,以“船载舱养”模式开展大黄鱼、石斑鱼、大西洋鲑、黄条鰤等名优养殖鱼种养殖,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3700吨。本次交船运营后,预计第一批高品质工船大黄鱼将于今年秋季起捕上市。

据该船的总体设计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介绍,“国信1号”养殖工船是全球设计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实用性和可靠性最强的渔船。单舱水体量比2个标准游泳池还多,每年的养殖产量与查干湖一年的捕获量相当,养殖舱内水体声学指标已达到甚至超过静音级科考船水平,全船2108个测点信息对15个养殖舱内水、氧、光、饲、鱼进行集中控制与实时监测,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倍—6倍,养殖周期可缩短1/4以上。通过工业化的精准控制,有效减少近岸传统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国信1号”首创的“船载舱养”模式,将养殖区域从近岸推向了深远海。通过利用全球优质海水资源进行养殖,为我国持续输入高品质蛋白供应,成为我国流动的“蓝色国土”。

“国信1号”创新了海洋渔业生产方式。我国的前五次海水养殖浪潮都是在解决海洋生物资源苗种产业化问题,而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从近岸传统渔业养殖转向深远海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次变革是融合苗种繁育、工业化养殖、船舶装备、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等全产业链的集成创新,代表了海洋渔业最新的生产方式。

“国信1号”2020 年12月在青岛北海造船启动建造,2022年1月出坞下水,4月30日至5月5日在黄海海域顺利完成海试,48项(套)船舶和养殖装备试验结果均达到或优于预定指标,参与试航的中国船级社、渔机所等各方专家评价超出预期。

技术层面的可行性决定了“国信1号”的诞生,而产业运营层面的架构将护航这艘养殖巨轮行稳致远。在养殖品种的选择上,“国信1号”主要选择大黄鱼、大西洋鲑鱼、石斑鱼等名优养殖鱼种。以大黄鱼为例,我国大黄鱼养殖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而完整的产业链,有“国鱼”之称。国信集团从产业链着眼,使大黄鱼苗种繁育、养殖、加工、物流销售等各环节协同运转,打造完整的产业体系,践行国家“大食物安全观”。

2-1.png

“国信1号”(图片由青岛国信集团提供)

建设渔业强国的“中国方案”和“青岛样本”

时代潮起,波澜壮阔。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苗种繁育技术、养殖技术的提升,走向深远海是海洋渔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在海洋渔业这条万舸争流的航道上,山东省、青岛市正在朝着深远海进军。

近年来,青岛市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青岛明确提出了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将海洋发展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2021年,青岛完成海洋生产总值4684.84亿元,总量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第一位,居全国第三位,同比增长17.1%,占GDP比重达30%以上。山东要求青岛发挥全省海洋领域“一核引领”的作用,中央则赋予青岛“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的重任。

作为全国海洋科技名城,海洋是青岛市的突出优势和特色所在,聚集了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批国字号顶尖海洋科研力量。中国海洋渔业每一次向前推进发展,背后都有青岛海洋渔业专家的身影。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雷霁霖院士为代表的海洋渔业专家构想了“未来海上养鱼工厂”的蓝图构想。

在青岛响应和发力国家创新策源地(CYD)工程方面,青岛国信集团和海洋国家实验室深蓝渔业工程联合实验室作为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单位,为青岛乃至山东省奠定了全国深远海养殖工船产业的龙头地位。研发团队经过近十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与中国水产科学院推动下成立了深蓝渔业科技创新联盟和深蓝渔业工程联合实验室,开展深蓝渔业工程科技攻关,完成了以“大型养殖工船功能与船型”“鱼类集约化‘船载舱养’工艺与装备”为核心的创新性成果,已经形成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突破了船载舱养、水体交换、减摇制荡、减振降噪、清污防腐、智能集控等六大关键技术。项目累计形成系列技术成果60余项,申请专利保护4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获得授权10余项。

“国信1号”养殖工船在我国乃至世界渔业工业化养殖领域填补了行业空白,以其前瞻性、引领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养殖技术与装备创新,向世界提供了深远海养殖的“中国方案”,为我国抢占全球高端渔业养殖装备市场制高点留下了“青岛印记”。

承载着青岛继续引领中国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的梦想,“国信1号”这艘船将劈波斩浪,带领青岛海洋产业发展驶向“深蓝”。

发展海洋产业的“国信模式”

“科技+资本+产业”,是“国信1号”的产业发展模式,也是国信集团深耕布局海洋产业的基本逻辑。“国信1号”最终在青岛诞生,既是青岛深厚海洋科学基础研究的因,也结出青岛优化产学研链条,打通科研与资本、产业壁垒的果。可以说,青岛深蓝渔业科技创新联盟和深蓝渔业工程联合实验室奠定了“国信1号”的技术基础,初步架构了中国深远海养殖工船的底层建造逻辑,而青岛国信集团的深耕则以资本和产业的力量加速了由实验室科技成果向产业示范应用的突破和落地。

作为青岛市唯一一家将海洋产业作为主业的国有企业,国信集团自2012年开始布局海洋产业,秉持“产业报国”的初心,扎扎实实深耕一产,历经十年探索实践和战略培育,逐步形成了“深耕一产、撬动三产、拉动二产”的三产联动的产业发展集群。在产业布局方面,有序推行蓝色梦想“五部曲”:一是以“大国重器”养殖工船,确立深远海养殖核心平台与核心优势;二是以百洋股份为龙头,全国布局台州大陈岛养殖、烟台东方陆基循环养殖等11家海洋领域子公司,建立完善的产业链;三是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科技攻关,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深化战略合作,共建海洋渔业领域国家级共享平台;四是设立100亿元海洋创新产业投资基金、45亿海洋新动能产业投资基金,推动优秀项目储备和关联产业集群;五是引入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通过全球最大的渔业贸易舞台为国有水产品牌“国信水产”建立国内外市场联系。

国信集团董事长王建辉表示:中国前五次海洋养殖浪潮都发生在青岛,在青岛这块海洋高地上,希望青岛国信集团能够以“耕海牧渔,工船引领”的实干,成为又一个隆起的高峰。高铁已经成为中国的名片,养殖工船也可以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

就在养殖工船交付运营的同一天,山东省、青岛市领导组织召开了工船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围绕大型养殖工船养殖技术研发与创新、种苗产业链打造等,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专家学者、产业链合作伙伴开展了一系列探讨。“国信1号”的姊妹船“国信2号”“国信3号”预计于2024年3月份交付使用,30万吨超大型“国信4号”已启动功能论证和总体设计,预计2023年底前启动建造。

未来5年—10年,国信集团将在“国信1号”顺利运营基础上,快速优化迭代升级船舶与养殖系统,陆续投资建造50艘养殖工船,配以13艘补给船、油料加注船、综合试验船,形成总吨位过1000万吨的12支国际领先的标准示范船队,打造全球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的深远海养殖船队,实现“以海带陆、链群发展”,推动智慧渔业养殖产业链、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现代海洋服务产业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为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引领者、国家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蛋白质的需求,不断提升我国海洋水产品供给水平,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李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