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帮助农民致富、大数据助力疫情防控、人工智能应用于城市管理……互联网时代,科技创新正从各领域、多维度改善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在网络新场景下,知识产权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断发生,并日益凸显。近日,《“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出台,规划对知识产权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当前,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渠道,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店铺和直播平台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也时有发生,严重侵犯了消费者和正规厂商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市场公平秩序。而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侵权行为,也有加速增加的趋势。数据显示,在法院受理的著作权案件中,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高达60%以上。有资料表明,仅在2018年,我国网络文学因盗版导致的损失就高达60亿元。网络知识产权侵权成本低、取证困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保护面临更严峻的考验。网络侵权具有涉及地域广、证据易删除、侵权隐蔽性强等特点,使得企业维权成本不断提高。此外,目前侵权损害法定赔偿标准偏低,侵权损害赔偿缺乏明确的计算标准,使得权利人的损失经常难以得到有效补偿。
从制造大国到创新大国,需要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来保驾护航。近年来,互联网的知识产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执法手段不断加强、行政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如,连续多年的“剑网行动”,有效打击和震慑了网络侵权盗版活动;又如在维权风暴震慑下,今年“双11”网络大促的侵权产品数量降到历史最低。
新领域需要新规则,新业态呼唤新机制,可以看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等相关部门的一系列举措,为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万物“上云”催生出许多新产品新服务,如智慧医疗、线上办公等。在规划护航下,这些创新成果将得到更好保护,产业发展会更加规范,这将有效激发数字经济活力,更好惠及社会大众。
经济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互联网,也绕不开知识产权保护。而知识产权保护好了,科技创新的动力会更足,互联网经济发展也将更加稳健。相信随着规划的落地施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更加健全,各领域的创新创造也将持续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吴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