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农业银行共建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启动仪式在成都举行,三方共建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此举属全国首创。
乡村振兴,金融不能缺席。农业相对而言属于弱势产业,农村金融资源也较匮乏,所以“三农”要打“翻身仗”、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民稳定增收,就必须有足够的金融资源配置,需要金融机构在产品和服务创新、信贷资源配置等方面,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予以资源倾斜。
有了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金融机构可全力支持示范区发展,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现代农业、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发挥其综合服务优势,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推进金融科技应用,构建惠农理财、乡村振兴基金、涉农融资租赁等全方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满足农业农村不断升级的金融服务需求。
但是,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不是简单的“吃螃蟹”,需要在多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比如面向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及普通农户,提供收益相对较高的差异化存款产品;构建数字人民币惠农场景方面开展创新,创新数字人民币发放惠农补贴的新型渠道,保障补贴资金精准高效划拨到户;在绿色低碳金融产品方面开展创新,研究设立涉农碳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创设绿色生态产业债券等新型工具,助力农业农村领域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如此方能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的职能作用。
此外,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要立足绿色稻米、生态渔业、健康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实际,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探索“农业+旅游”“互联网+农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多种融合新模式、新业态,培育休闲观光、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旅游区、农业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农业新业态;要创新推出粮食产供销系列产品“粮惠贷”“兴农耕”,绿色信贷“环保贷”“生猪贷”等,提供适合不同阶层、不同产业、不同经营主体信贷需求,努力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
乡村振兴是时代之问、人民之盼,需要高度的共识、精心的谋划、联动的合力、奋勇的行动。此次三方协商确定的方案要转化为具体的实施项目,建立工作台账,细化目标任务、政策措施、责任主体和时序进度,确保工作有条不紊推进。特别是共建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兼顾普遍性和特殊性,要通过创新示范区试点,逐渐扩面,将示范样本推向全国。努力打造全国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间”,进一步破解农村金融的难点痛点,可以更大程度地凸显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效果。
总之,全国首个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落地,对于加快补齐“三农”工作短板弱项,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有力助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促进示范区与全国迈向共同富裕具有标杆作用。未来,有望形成一批贴近实际、切实有效、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模式和做法,打造各具特色、经验成熟、治理完善的示范样板。(胡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