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2021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袁国勇、裴伟士、张杰、施敏获奖

2021-09-13 09:26:11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589 分享

中国商报(记者 张涛)9月12日,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公布了2021年获奖名单。四位华人科学家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单项奖金为一百万美元,颁奖仪式将在11月16至21日召开的未来科学大奖周期间举行。

香港大学教授袁国勇、裴伟士凭借他们发现了冠状病毒(SARS-CoV-1)为导致2003年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原,以及由动物到人的传染链,为人类应对MERS和COVID-19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贡献摘得“生命科学奖”。

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1.png

袁国勇,香港大学(图片由未来科学大奖各奖项委员会提供)

2.png

裴伟士,香港大学(图片由未来科学大奖各奖项委员会提供)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教授张杰因其通过调控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精确可控的超短脉冲快电子束,并将其应用于实现超高时空分辨高能电子衍射成像和激光核聚变的快点火研究的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

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3.png

张杰,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图片由未来科学大奖各奖项委员会提供)

阳明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系暨电子研究所终生讲座教授施敏因其在对金属与半导体间载流子互传的理论认知做出的贡献,促成了过去50年中按“摩尔定律”速率建造的各代集成电路中如何形成欧姆和肖特基接触的关键技术取得的成就荣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4.png

施敏 ,阳明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系暨电子研究所(图片由未来科学大奖各奖项委员会提供)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24位获奖者,获得了科学和社会领域的广泛认可,他们均是来自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极具成就的科学家。

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大陆(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该大奖对获奖者的国籍不做限制,只要求其工作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并主要在中国大陆(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完成。评审体系主要参考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国际著名奖项,采取提名邀约制和国际同行评议制。候选人由科学委员会邀请的提名人提名产生,不接受个人申请与机构推荐。在确定候选人后,由科学委员会邀请该领域的国际专家,对各候选人被提名的工作成果在工作成就、创新性、影响力等方面做同行评议。最终的获奖者名单由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参考国际同行评议信不记名投票确定。同时设立监督委员会,监督整个评审过程。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每个奖项奖金约650万人民币(等额 100 万美元)。奖金来源于12位公共声誉优良、社会贡献突出且深度认同科学价值的行业领军人物的捐赠。其中,“生命科学奖”捐赠人为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张磊;“物质科学奖”捐赠人为邓锋、吴亚军、吴鹰、徐小平;“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为丁磊、江南春、马化腾、王强。 

未来科学大奖希望奖励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使其成为青少年的榜样,启蒙科学精神,唤起科学热情,影响社会风尚。

据悉,11月16-21日将举行未来科学大奖周,今年大奖周将以未来科学艺术展的开幕式拉开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的序幕,希望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让大众体验和感受科学创新与艺术创作的魅力;与知名高校合作举办获奖人学术报告会;15场涵盖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天文、数学、化学与化学材料等领域的科学峰会,邀请60位世界知名科学家分享前沿科学成果,共同探讨学术创新;青少年对话获奖人以及颁奖典礼也将回归线下举办。

责任编辑:李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