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稳固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更需要“产业驻村”

2021-07-23 09:53:46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583 分享

7月14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流通业向农村发展是大势所趋,加快发展农村寄递物流,是推进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释放农村内需潜力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相对薄弱,尤其是寄递物流,历史欠账较多,制约着城乡流通大循环的形成。新时期,保障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推进“快递进村”,弥补农村网点不足,促进“工业品下乡”,而且需要着力推进“产业驻村”,打通“农产品进城”渠道,构建稳定、持续的城乡双向流通格局。

一、农村寄递物流发展不能仅依赖“快递进村”

近年,随着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批发业、零售业和电子商务等渠道加快下沉,以“工业品下乡”为重点的寄递物流日益向农村延伸,“快递进村”极大满足和丰富了农村生产生活。但因代理成本攀高、下行派件微利、上行寄件偏少等因素影响,农村寄递物流网点效益并不乐观,没有形成自我发展和持续经营机制,过度依赖政策支持,不少网点因不能持续获得政策支持而消失,农民取发件路途远、成本高、费用贵等问题依然存在。究其根本,在于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导致利润相对较高的上行流量不足,而下行派件利润薄,回程空驶率高,网点无法持续营利。据统计,2020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约1.8万亿元,而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仅为4000亿元左右,上行量明显小于下行量,且差距逐年扩大。

二、实现农村寄递物流双向平衡的根本在于“产业驻村”

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上行”与“下行”的平衡,下行多、上行少的“单边拐”无法长期运行,增加上行量的根本在于培育农村当地产业,推进“产业驻村”,使“农产品进城”有物可流。物流的主要对象是产品,而产品又依赖于产业发展。农村产业空心化严重影响农村寄递物流上行能力。“产业驻村”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只有产业先发展起来,“下乡”与“进城”才能“你来我往”,循环发展。农村产业自我发展才是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不是依赖于政府扶持的“授之以鱼”机制。同时,农村产业发展可让基层物流网点有利可图,打破派件多、寄件少、不挣钱的困境,进一步增强盈利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加之政府政策引导,必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可以说,农村产业发展才是稳固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的根本。

三、“产业驻村”重在做好“农”字文章

夯实农村寄递物流基础,推进“产业驻村”,不是简单推进农村产业化、工业化,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农村物流特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做好“农”字文章。第一,营造农民就地创业氛围。一方面需要加大财政、金融、土地等支持力度,加大社会宣传,鼓励并扶持农民在家乡创业;另一方面要建立农民创业培训服务机构,提高农民创新创业能力,重塑基层政府的服务形象,坚决杜绝吃拿卡要、“薅羊毛”等行为。第二,培育农村产品品牌。支持农村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新“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公司”经营模式,依托当地产品特色创立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政府或行业协会为牵头,持续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积极申请注册当地区域公共品牌,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大宣传和推广。第三,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大力推进“数商兴农”工作。除依托阿里、京东等全国性平台外,还可探索设立特色化、专业化区域性平台,打造多层次、多样化电商网络。鼓励农村电商网点和物流网点对接或合并,推进电商与寄递物流融合发展。第四,打造农村物流特色。加强乡镇级物流配送中心和村级网点建设,完善末端设施网络。发挥供销、邮政、交通等农村网络优势,推进“邮政+寄递”“供销+寄递”“交通+寄递”等模式创新。针对农村城乡交通客流不足现状,适度放松农村客车带货运输管制,提高综合运输效率。在交通运输困难山区,探索推动无人机物流配送。(作者: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王水平 王子薇)

责任编辑:贾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