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增强专利储备方能打破企业出海“魔咒”

2021-07-20 13:45:27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214 分享

中国商报 我国专利储备正不断加强。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明专利达到73.1万件,较“十三五”期末增加5.3万件,产业创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以及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政策引导,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自己的发展放眼海外,寻求参与国际竞争,谋求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进入像美国这样典型的成熟市场,中国企业却屡屡碰壁,付出惨痛代价。专利领域已然成为现代企业,尤其是技术型企业争夺的重要战场。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却有着比厮杀更为惨烈的场景:给予弱者的往往只会是零和博弈,授予强者的才是双赢。

所谓专利储备,很多时候并不是高精尖才叫专利,往往产品中一个细微的变动就可以成为创新,就可以申请专利。在国际专利侵权诉讼中,被控告侵权的中国企业会面临竞争对手在美国提起的专利诉讼,其也会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运营和技术研发工作。即便最终会因双方和解或者以对方败诉而结案,这样的胜利“代价”往往得不偿失。由于美国的专利诉讼一般持续的时间较长,其审理程序严苛且繁琐,因应诉所付出的精力、金钱、时间成本会很大。有的企业考虑到成本问题,往往会消极应对,即选择不应诉。这样的结果便是起诉方得到了“缺席判决”,致使中国企业不战而败。

专利技术领域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甚至被称为中国企业的“专利困局”。它已然成为中国企业头顶的一个“魔咒”,严重制约着中国企业的外向发展,破除这一“魔咒”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在长期的知识产权战略中,眼下的高转化率未必就一定能在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虽说较高专利转化率,能让专利申请人从中得到极大的经济效益,也保护了自己的技术不被侵权。而另一方面,在较高的专利转化率的大背景下,专利申请人所收到的效益,往往只是眼前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中,专利获得授权后,企业并不会一股脑地全部转化应用,他们通常会将获得的多项专利进行分段使用,其中的1/3转化为产品,有1/3起到过渡、衔接作用,剩余的1/3则作为战略储备。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到2025年,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为防止单纯追求指标数量、互相攀比,需进一步研究完善了指标统计监测评估机制,提高指标监测评估前瞻性和预见性,促进营造更优政策环境。一方面,加强指标动态统计监测,严格把握指标统计范围,定期开展指标运行形势分析,推动建立统计信息交流机制,确保指标评价客观有效;另一方面,做好指标相关政策解读,引导地方和市场主体准确把握预期性指标功能定位,更加注重专利质量和运用效益,更好发挥指标导向作用。中国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并在知识产权维权方面占据主动,就需要不断弥补专利方面的差距,专心去做具有广大市场空间和长久生命力的专利储备,改变守株待兔或急功近利式的申请专利然后再索赔的做法。(吴学安)

责任编辑:汪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