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浙江马迹山边检站用行动回答使命

2021-06-11 12:46:13中国商报 收藏0 评论0 字数4,128 分享

中国商报浙江报道(陈卓 记者 陈中志)这里是浙江省内唯一一个不与陆地相连接的海岛边检站,也是浙江省内位置最偏远的边检站。

这里也是浙江省内最“小”的边检站——民警人数38名,清一色男警,平均年龄29岁,其中执勤队平均年龄只有26.1岁。而他们所管辖的宝钢马迹山港,是亚洲最大的矿石中转基地,口岸散杂货码头年吞吐量为全省第二。

在这里,民警们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驻守国门,被浙江出入境边检总站授予“五星级党支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单位”“集体嘉奖一次”等诸多荣誉,他们为祖国礼赞五星红旗,用实际行动让红旗飘扬。

因为这里,始终燃烧着“艰苦不怕苦,离岛不离心,偏远不偏安”的警魂。

微信图片_20210611123831.png

边检站党员在党旗下宣誓保障港口防疫防控安全及履行守卫职责。

扎根,就要枝繁叶茂

“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空气里弥漫着心痛……”这首流行歌曲对于这里的年轻民警来说并不陌生。但晚风吹过之后痛的不是民警的心,而是脸上的皮肤。

嵊泗马迹山港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处于中国南北运输必经的黄金水域,濒临国际航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有两座30万吨级码头,两个开放锚地。马迹山边检站主要担负的马迹山港国际航行船舶及其人员的出入境边防检查及监管任务。

码头上,每台吊机每小时装卸2000吨左右的铁矿石,日夜不歇,年均货物吞吐量约6000万吨;边检民警24小时巡逻执勤,日夜不断,年检查出入境(港)船舶近500艘次,出入境人员约9500人次。

窗外几乎所有建筑的外立面都被“雕刻”成砖红色。室内,只要不下雨,半天时间办公桌面就能覆上一层红砂,厚薄则看当天风力。民警脸上戴着的是永远摘不下来的口罩,无论冬寒,无论夏暑。“我们每年体检的重点之一就是肺部。”

岛上相对闭塞,交通很不方便,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一个人从马迹山边检站创建的第一天,守到了现在。

他有很多名字。同事们爱叫他马迹,轮渡码头检票的小姐姐每次见他都爱调侃:“马晕,回来啦?”

其实,翁冠鹏才是他的本名。之前的称呼,来源于一部主角叫马迹的短片《愿作风中的石艾草》。那是以他为原型,由马迹山边检站民警自编自导的短片。

时间回到2003年冬,翁冠鹏走出故乡安徽六安的大山来到嵊泗。刚开始的一年多,他一直处于深深的后悔中。其他条件不说,只晕船一项就给予他“强烈劝退”的感觉——原本神气活现的他一上船就晕。“马晕”的外号就来自于此。守卫海岛口岸,怎么能上不了船!他的倔劲上来了,每天坚持饭前练器械,中午练队列,下午练耐力,晚上练体能……就这样,练了很久,还是晕船。

对这位内陆汉子来说,“吐啊吐啊就吐习惯了”不是来自影视剧的“经典梗”,也不仅是日后千帆过尽拿出来“吹牛”的资本,而是现实中的磨砺。

“记不清吐了多少次,大概三四年后,终于不再晕船。”与此同时,不断挑战自我极限也让他的训练成绩不断刷新,持之以恒训练的他至今仍是体能标兵。

参加工作的18年以来,翁冠鹏有好几次回家的机会:第5年、第8年、第12年……每一次他都想,这下真要走了;每一次,就在只差“临门一脚”时,舍不得又翻涌上心头,像家一样的“归属感”让他最终下定决心留下来。

18年来,边检站去码头的交通方式从步行、大巴、自行车变成了执法车,执勤执法装备从“纯手工”到8件套……他自己也没想到,就这样,他在海岛上扎下了根,成为执勤二队民警。不仅如此,他还把妻子接了过来,在这个小岛上迎来了他们的孩子……

有人问,短片的名字为什么叫《愿作风中的石艾草》?

因为,石艾草是嵊泗海岸礁壁上特有的一种植物,一茬又一茬,生生不息,无论脚下的土地是否肥沃,只要扎下根,就一定会枝繁叶茂。

GetAttachment (1).jpg

在马迹山边检站办事大厅,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等候外籍船员办理登记手续。

“斜杠”,不设限成就最美“风景线”

曾和翁冠鹏一样后悔过的,还有罗志成。

作为排球国家级运动员、湖南省优秀毕业生,从法学专业毕业后的他放弃了留校工作的机会,怀揣着梦想考到了浙江边防。

“第一次看到海有点兴奋,但四个多小时下来,船越开越远,心越来越凉。”接下去,训练艰苦,菜没辣味,异地恋的女友分手……罗志成几乎崩溃,回老家休假时差点就想当“逃兵”。但最终,他还是回来了。“他们行,我为什么不行?”

如今,作为执勤队队长,罗志成在全站开展全警实战大练兵的过程中结合体育特长,组织大家开展基础体能训练,从热身准备、训练方法、避免损伤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他的法学知识也派上了用场,日常执法办案、法律法规运用、法律常识普及……他都积极为民警答疑解惑,成为一线民警法律方面的咨询专家。去年以来,在依法和严格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他们多次为受伤的外籍船员开通“绿色通道”开展紧急救助,以人本、专业、安全、高效的服务树立了良好的边检形象。

在马迹山,“斜杠青年”的数量不少。

马迹山边检站边检处处长刘月富常被称为“书生”,这不仅是因为戴眼镜的他脸庞秀气,更因为他对专业知识的执着——大学期间已是英语专业八级水平,来到边检战线后仍没中断过对英语的学习。他的业务能力早已在业内“出圈”:两次参加全省大比武(边检业务、法制业务),拿下全省英语单项个人第一,团体第二。另外,他拥有两次维和经验。2008年至2009年海地维和,刘月富任战斗队员兼翻译;八年后,他再度出征,成为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先遣队的一员,荣获三等功和二等功各一次。

全能型的刘月富凭借维和时的过硬作风和优异表现,获得过联合国“维和勋章”和公安部“和平勋章”。让他同样引以为傲的另一个身份,则是家乡安徽马鞍山军分区的“最美征兵形象大使”。刘月富受邀去安徽工业大学等几所高校宣讲时,礼堂里坐满学生。他在部队里的成长经历引发了学生们的强烈共鸣,不少感兴趣的学生热切地提问报考条件和要求……

这样的“最美”,已经在马迹山形成了一道“风景线”:翁冠鹏被嵊泗县评为“最美海岛卫士”;沈一波被共青团浙江省委评为“最美90后”;38人的团队先后走出过5位“维和精英”,其中参加赴利比里亚维和的徐飞被家乡评为“最美临沂人”……

“你填了什么培训班?”

“影视制作”“数据运营”“专业英语”……

“我在争取机会,下半年去杭州锻炼一下!”

一份份写满新警成长愿景与职业规划的调查问卷,不久之后便会变成他们案头的一张张课程表,承载着更多希望启航。

这是马迹山边检站“人才兴站”计划的一部分。这里建立起由“雏鹰计划”“飞鹰计划”和“精鹰计划”“翼鹰计划”四个梯队组成的单位“人才库”,通过“内部培养、兼职锻炼、岗位轮训、外出培训”四种人才培养模式,每一名民警职工都拥有量身定制的培训计划和职业发展前景,“潜人才”逐渐变为“显人才”。

“光去年一年,我们就获得了23项高规格荣誉!”政委张占琦微笑着拿出一份成绩报告单,密密麻麻罗列着集体或个人的名字:先进党委、优秀领导班子、总站“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绩突出集体”、舟山口岸优质服务窗口、“成绩突出青年集体”等等。他和站长郑东都是有30年兵龄的老兵,这些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深感自豪。

“寂寞也是最好的增值期”。这支队伍像是有把一天过成25小时的魔力,在坚守边关的过程中练就十八般武艺,在警营这个大舞台上演绎多重角色,为责任拼搏,为青春添彩,为护航助力。

GetAttachment (2).jpg

在宝钢马迹山港国际航船船泊外放抛锚地,边检工作人员正准备执行检查及监管任务。

奔头,“筑巢引凤”爱满家

翁冠鹏每次休假回来的路线,都是从安徽出发,途经上海再到嵊泗,他笑称这一路上交通方式“海陆空”齐全。这也是几乎每一名民警的归途写照。轮渡作为回站必由之路,2个多小时常常是一场“考验”。尤其是,海风呼啸,冷雨迎面,望着空荡荡几乎被自己“包场”的船舱,他们也会发出“灵魂三问”: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要去干什么?

艰苦边远,基层一线,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实,“前辈”们在后来者面前从不讳言刚来时的不适和“逃离”的冲动。恰恰是当初的他们,跌倒后再爬起来,才成长为边检站的得力干警。

最近站里的党课除了“四史教育”,还有以身边典型教育引导新警成长成才的故事分享会——“马晕”翁冠鹏就曾在分享会上现身说法;2019年新调入的陈彦佑,一结婚就主动劝说妻子来岛生活;新警陈路参加报社、影视制作、组织轮训等一系列培训,已能独立负责单位组织、党委、宣传等工作……

这些,对马迹山“男团”中年纪最小的徐炜杰触动很大。“我也参与了《愿作风中的石艾草》的创作,对我们的边检站认识更深刻了!” 21岁徐炜杰说,他也有了劝说外省女朋友来岛共创未来的打算。

刘月富也藏着自己的“小确幸”。“只有一个人知道,我的数学比英语更好!”他是位“有问必答”爸爸,因为和妻子、两个孩子分居两地,他经常跟家人视频通话。他读三年级的女儿,遇见难题,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请教老爸。

“孩子会说想我,但也不急,因为他们知道,爸爸一旦回家了就能好好陪他们。站里专门研究建立了‘月休、季调’的海岛民警休假模式,为我这样和家人两地分居的民警解决了探亲休假难题。”

除此之外,边检站积极为人才引进争取政策支持和公寓配套设施,为愿意来海岛的民警职工家属安家落户创造有利外部条件。至今,已有六位民警家属落户于此。

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留人”还需自身硬。站里研究出台的《马迹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从优待警八项举措》,在民警成才、外出培训、家属就业、子女上学、婚恋等重点难点上狠下功夫,“暖心惠警工程”开展得扎扎实实。

“执勤点的饭菜不行,错过饭点,只能吃打包回来的冷盒饭”“我们单位比较偏僻,岛上只有一家电影院,希望单位可以尽快把电影院建设好”……

边检站在为基层办实事中征求民警意见,上述这些是出现次数最多的诉求。摸清诉求就开干,边检站探索建立“执勤点•家”两位一体的勤务保障模式,在执勤点配备食堂,推进职工之家、电影院、电教室等功能处室的建设进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线执勤人员的幸福感、满意度,在点点滴滴中提升了。

同时,边检站通过“铺路子”,为民警与各单位“牵线搭桥”,扩大“朋友圈”。就这样,调走的民警恋恋不舍,留下的民警满怀希望。

“发出‘灵魂三问’的那一刻,可能有点茫然……但想到马上能回到被需要的岗位,想到家就在不远的地方,马上就进入了熟悉的状态!”

芳华在海岛上绽放,警魂在磨难中凝结,马迹山边检站民警们的行动,是对时代使命的最好答卷。

责任编辑:汪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