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长征精神

2021-06-08 15:09:40中国商报 收藏0 评论0 字数4,114 分享

中国商报(记者 陈雪辉87年前,8.6万余名红军战士集结江西于都,开启了两万五千里的伟大长征。5月19日-25日,中国商报记者随中国记协组织的“学党史 悟思想·红土地上践初心”采访团来到江西省赣州市,先后走访了于都、瑞金、兴国等地。重走红军小道,调研红色小镇,与党史专家和红军后代座谈交流……记者通过几个镜头,带大家重温那段峥嵘岁月,感受老区人民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

500场《长征组歌》巡演荡气回肠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5月19日晚,在于都长征源大剧院里,《长征组歌》第500场公益演出引来阵阵掌声。

红色,是于都的底色,如何能将长征精神更加鲜活地传承下去?2010年,时任于都县文广局局长的袁尚贵在县里指导下,牵头成立了长征源合唱团,演唱的经典曲目就是《长征组歌》。

长征源合唱团成员全部由红军后代组成,他们平时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为了同一个目标,不计报酬,克服种种困难,每周三晚上雷打不动地进行排练,这么一坚持就是11年。

在合唱团成立之初,袁尚贵就和团员们定下目标:争取唱出于都。2011年11月11日,这个目标终于实现了,合唱团到信丰县演出,团员们激动不已。成立11年来,长征源合唱团沿着先辈的足迹在全国义务巡演,广东、广西、贵州、宁夏、甘肃、陕西等长征沿线的重要纪念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现在,长征主要途经地我们的合唱团都去唱过。”袁尚贵自豪地说。

20210608_145713_000.jpg

5月19日晚,由红军后代组成的长征源合唱团在于都长征源大剧院进行第500场公益演出。 本报记者 陈雪辉/摄

19.34公里长征小道承载历史

“走一段长征路、听一个长征故事、唱一首红军歌谣。”5月20日,记者在江西省于都县祁禄山镇金山村看到,尽管刚下过雨,道路湿滑,但前来体验红军长征小道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一段长征小道,承载着一段红色历史。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以及红三军团、红五军团和红八军团从这里秘密行军,向西进发,突破了第一道封锁线,留下一条19.34公里的长征小道。2019年6月,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通过实地考察,认为这是迄今为止长征沿线保存最为完整、最原生态的红军长征小道。

19.34公里的长征小道,记者虽然只体验了5公里,但备感艰辛。长征小道很窄,刚下过雨还有些湿滑,借助竹竿也只能缓慢前行;没有负重,5公里的路走下来已经汗流浃背。

遥想87年前,红军经过时,道路是否好走,离开家乡心情是否沉重,是否知道自己的脚步将迈向哪里……在重走长征小道时,记者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当年红军战士的画面。

87年后的今天,长征小道已然成为网红景点,慕名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也经常有单位和集体组织“重走长征路”的拓展活动。依托旅游资源,当地村民日子正变得越来越红火。

20210608_145713_001.jpg

中央媒体采访团重走长征小道。 陈晔华/摄

马荣海家三套房述说时代变迁

赣南兴国县长冈乡马荣海的孙媳妇曹承凤家,88年前盖的土坯房、改革开放初期建的两层青砖小楼、11年前新修的三层半小楼呈“品”字状矗立在一起。

1933年春,苏区贫农马荣海家不慎失火,一间半泥土坯、茅草顶的房屋瞬间被大火吞噬。惊慌中逃出的老马一家茫然失措。

时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的谢昌宝及七八名苏维埃干部来到老马家,安顿一家老小。第二天,他们就发动互济会和群众捐钱募料,清理废墟,着手盖房。大家两三人一组,捡石头,和砂浆,砌土墙,铺茅草……

短短几天,一栋新房就立在老马面前。

1933年11月,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同志来到这里开展农村调查,把这个故事写入了《长冈乡调查》。他在随后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说:“长冈乡青年壮年男子百个人中有八十个当红军去了……什么理由呢?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长冈乡有一个贫苦农民被火烧掉了一间半房子,乡政府就发动群众捐钱帮助他。”

一嫁到老马家,曹承凤就听说了这个在家里代代相传的故事。实行改革开放后1982年分田到户,老马家日子越来越好。曹承凤和丈夫在老房边盖起了一栋两层青砖小楼,老房从此闲置下来。

后来,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房子也不断加盖,终于在2010年又新盖了一栋三层半小楼。

前两年,眼看着村里家家户户买了小轿车,儿子想拆掉挡住车辆进出院子的老房。曹承凤坚决反对:“人要记恩,这栋土坯房里有党的恩情,老马家要一直传下去!”

红瓦坡屋顶、白瓷砖外墙,冰箱、空调、洗衣机……老马家第三栋房里,宽敞明亮,家具齐全。看着自家的三栋房,曹承凤感叹,没有党的好政策,哪住得上楼房?哪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要感谢党!80多年前,马荣海一定想不到,后人能住上这样的房子。

20210608_145713_002.jpg

马荣海家的三套房呈“品”字形排开。 本报记者 陈雪辉/摄

104岁老人替丈夫圆梦

104岁的段桂秀,出生在于都县段屋乡。还未满月时,家人便将她送给车溪乡王家抱养,按当时的风俗,给年长她十多岁的王金长当童养媳。

“他对我很好,去哪里玩都带着我,有好的东西也先让着我,我一直喊他金长哥哥。”与丈夫王金长的过往浮现在段桂秀的脑海中。

段桂秀原以为金长哥哥会一直陪在自己身边。谁知在1932年,王金长提出要去参加红军。段桂秀舍不得,想劝他留下。王金长耐心地做她的思想工作。明白参加红军的意义后,段桂秀支持金长哥哥的决定。

王金长离开后,家里便只剩下段桂秀、家婆和王金长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家里最困难时,家婆需要外出乞讨才能勉强维持生活。等段桂秀年长些,为了贴补家用,她去乡里挑过石灰、挑过煤,每担2毛钱的工钱,一百斤一担,她每天要挑二三十担。

尽管日子艰难,段桂秀还是一直等着。谁料,等了一个三五年又一个三五年,金长哥哥仍未归来。

直到1953年,她等来了一张烈士证明书,人们告诉她,王金长在福建牺牲了。但她不相信一张薄薄的纸便能定金长哥哥的生死,她觉得金长哥哥不会骗自己,“他说了一定会回来。我要等他回来。”段桂秀的娘家人劝她改嫁,她也不肯。

1965年,为了减轻小叔子家里的负担,也为了自己和王金长有个孩子,段桂秀将小叔子9岁的儿子王地长过继来抚养。那时,段桂秀在寒信供销社做饭,因为是个小社,吃饭的人少,段桂秀每个月只能拿到20元的工钱。工作时,孩子便放在小叔子家,由生母照顾。因为忙,有时只能中午吃过饭,匆忙回家看望一下。

段桂秀就这样一边抚养孩子,一边等着金长哥哥回来,幻想着一家团圆的那天。

就这样,一等就是80多年。

王金长没能看到新中国的诞生,更没能看到首都的模样。今年,段桂秀从于都辗转来到北京,替她的金长哥哥圆了梦。

20210608_145713_003.jpg

104岁的段桂秀老人接受媒体采访。本报记者 陈雪辉/摄

一张“文明幸福卡”撬动幸福

家庭成员存在不赡养老人、不抚养子女等行为,每人每月扣30分;家庭成员存在违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行为,每人次扣50分;婚丧喜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兴起或追随攀比之风,每次扣50分;野外用火,每次扣100分……江西省兴国县塘石村“文明幸福卡”家庭积分制度这样写着。

当然,除了扣分项,还有一些加分项。每月参加“五净一规范”评比,被评为优秀的,积200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一过线、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的,一次性奖励100分;村民被评为致富能手、产业带头人,一次性奖励50分;按照红白理事会章程办理红白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每一事例积30分;村(居)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十带头”活动,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受到群众普遍好评,一次奖励50分;累计每月参与跳广场舞20次以上,且每次跳舞时间不少于30分钟的,每月最多可以拿到80分……

那么,这些积分有什么用呢?细则规定,每10个积分换取1元兑换券,可用于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分兑换区”或村(社区)指定的超市、商场兑换物品,由村文明实践理事会根据积分细则进行认定刷卡。

据塘石村妇联主席钟小玲介绍,持“文明幸福卡”的群众只要参与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的37种文明实践活动就可以获得积分。

截至目前,兴国全县28个试点村共注册用户16153户(其中25个试点村群众参与率100%),平台积分2092841分,累计兑换积分1031190分。

20210608_145713_004.jpg

村民钟玉凤展示文明幸福卡和积分。 本报记者 陈雪辉/摄

记者手记 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初夏的于都,绿意盎然。5月20日,刚下过雨的红军长征小道湿滑,我已无暇顾及路边风景,边走边想红军长征的情景,以及今天的长征路该怎么走。

回望过去,87年前那场伟大长征,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迎来了新的曙光,开辟了光明前景。

“一袋干粮”“半床棉被”“十送红军”“八子参军”……这些感人故事无不体现着浓浓的鱼水深情。长征路上,有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才有了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回看当下,新的长征路,我们应该怎么走?

每个党员必须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和新闻工作者,要传承好长征精神,要时刻铭记历史,宣传好这段历史,走好新的长征路。

“一个记不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我们回顾历史,重走长征路,是为了传承老一辈共产党人、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更是为了坚定地走好未来的每一步。每一位党员要不忘初心、肩扛责任,用工作中的一个个实际行动践行我们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要时刻牢记: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创新话语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要过,还有一些“激流险滩”攻克。我们要秉承长征精神,开拓进取,砥砺前行,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责任编辑: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