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活动丰富 一场非遗狂欢即将开启

钟和

2021-06-03 15:12:31中国商网/中国商报 收藏0 评论0 字数2,327 分享

进入6月,距离我国第16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脚步也就越来越近了。按照惯例,这个节日为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而今年则是在6月12日。近段时间以来,各地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相关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上马”,一场关于非遗走进生活的“狂欢”也即将开启。

非遗惠万家

就在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对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相关部署。由于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因此,此次活动聚焦非遗,主题为“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口号则是“非遗惠万家 关系你我他”“保护人民非遗 共享美好生活”。

随着主题的确定,一系列多姿多彩的活动也即将拉开。让非遗保护成果惠及民众;聚焦乡村振兴,继续巩固非遗助力脱贫攻坚成果;注重《非遗法》宣传普及,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都将成为今年宣传的重点。

具体来看,今年将有包括“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非遗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座谈会、非遗购物节、云游非遗·影像展、红色非遗资源寻访活动及革命故事在内的五项重点活动值得关注。其中,回顾中国传统工艺百年发展历程的“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将采用“1个主会场+5个分会场”的模式。该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届时,上海将设6大展馆,展出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200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创作的精品1500余件(套),当中既有历史佳作,也有新品力作。在对中国传统工艺得到更深入了解之余,通过这样的大展,观众还可以体会到非遗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6月1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已举办召开了《非遗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座谈会。而更多的展览、展播与非遗购物节等活动也将陆续登场。

活动亮点多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达42个,是全球目前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也有1570个。

数量与种类的丰富,注定了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盛大。据悉,在今年的这个节日里,除了上述五项重点活动,全国各省(区、市)也将举办各类非遗宣传展示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共计将达4100多项。

例如在文化重地首都北京,为迎接这一属于非遗的节日,国家图书馆就将举办“非遗讲座月”。据介绍,在去年的庆祝活动中,国家图书馆也曾举办了这样的“讲座月”,反响热烈。另一边,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将举办“良辰美景2021非遗演出季”活动,为观众献上由昆曲、古琴与环境融合的美妙享受。

而其他地区系列活动同样看点颇多。从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例如在四川成都,今年的非遗主场活动将持续3天。有意思的是,活动还将把这个节日与传统佳节——端午节相结合,邀请当地粽子、剪纸、风筝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带领民众现场制作主题特色作品,让人们一边欢度传统节日,一边亲身体验非遗的时代之美与情景之美。并且活动现场还将设立普法活动,助力非遗保护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6月12日,天津的线下主题活动将在觉悟社纪念馆举行。届时,天津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名单、天津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将被正式公布,而“追寻革命足迹——天津大学生革命文物大巡礼”“文化遗产承载红色记忆——革命文物社区巡展”也将随之启动。

“相信不同关注点的爱好者们,都能在当中找到乐趣、增长知识。”针对这些活动安排,有业内人士如此评价道。

“出圈”助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中,“线上”成为了非常亮眼的一个关键词,比如五项重点活动中有多家知名网购平台参与的非遗购物节;还有知名视频平台参与的“云游非遗·影像展”。而在各地目前公布的活动安排中,利用社交媒体来宣传非遗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利用互联网渠道来推广非遗项目,从而引发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是一个让非遗更迅速、广泛地走进民众生活的有力方式。因为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截至去年年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超9亿。

正因如此,很多人也注意到,近年来,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的身影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交媒体上,短视频、直播等,忙得不亦乐乎。国内一家知名社交媒体平台最近就公开数据称:全国仅是一线城市就有超过269万人在该平台上发布非遗内容,而在全国贡献非遗内容创作最多的五个省份分别为河北、山东、辽宁、广东和河南,人数依次达到188万人、168万人、93万人、86万人以及84万人。

不仅如此,这种热闹的情形还延伸出了一个关于非遗走进生活的新名词,那便是“出圈”。在业内人士看来,从长远来看,非遗“出圈”无疑能极大地推动文化传承;而在另一方面,实践也表明,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活动,非遗“出圈”对于乡村振兴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就拿最近的例子来说,在非遗大省山西,今年5月1日,该省在芮城县圣天湖4A级景区开设了文化驿站,传统刺绣布艺、芮城捏面人、永乐桃木雕刻等多项非遗入驻。五一假期,该景区的游客达到平均每天1.1万人次,短短几天中,入驻的非遗传承人销售额过万元、展示的作品供不应求,这也让该景区每日的综合收入都在35万元以上。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在市场分析人士看来,所谓的“出圈”,实则是非遗与受众之间寻找到一定的共情点,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展示是否充分是关键。“受众强调的是体验感,从这个角度而言,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生活的方方面面非遗皆可以‘做文章’。而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正如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一般,艺术融入生活的时代已经来临,业界对于这个前提应该有清晰地认知。”有分析人士如此指出。

责任编辑: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