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关注>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产业富民赋能乡村振兴

2021-04-23 11:30:54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2,173 分享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安徽报道(记者 刘群 文/图)作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桥头堡”城市,安徽省滁州市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业赋能乡村振兴。

小蘑菇带来大收益

4月18日,中国商报记者随“皖美”安徽全媒体集中采访团来到滁州市定远县安徽众兴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扶贫车间,记者看到一颗颗蘑菇破土而出,洁白鲜嫩。工人们有的在育菇,有的在忙着采摘,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

111111.jpg

安徽众兴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就业扶贫车间

“投身农业产业化,带动就业、振兴乡村经济,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双丰收。”安徽众兴菌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文武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该基地有72间育菇库房,育菇面积7万多平方米,日产双孢菇60吨(所有分公司合计日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年产2万吨,年销售额1.6亿-1.8亿元。产品面向长三角地区,通过冷链运输,主要向南京和上海供货,市场红火,产品供不应求。

“育菇基地建成投产为当地稳就业、促脱贫提供了有效保障。”李文武介绍,该基地2019年8月正式投产,设备和布局设计均来自荷兰。自投产以来,基地吸纳了近800人,消化小麦秸秆15万吨。定远县西卅店镇高潮、幸福、陈庄三个贫困村还因此配套建设了一个大型秸秆收储中心,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约100万元,并且带动全县1/3的乡镇实现秸秆综合利用。

李文武说,从事菌菇生产,无论从原料调配到接种,还是从育菇到成品包装,全部采用食用菌自动化生产,极大提高了食用菌生产效率,并且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能有效抵抗市场风险,规模效应明显,也为农民带来了收入。公司员工95%以上来自当地,他们每月工资可达到5000元。

“食用菌种植使用农作物废料作为原材料,生产出富含高蛋白的绿色食品,采菇后的废弃菌渣又进行再次利用,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实现了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李文武透露,优良的营商环境和良好的效益坚定了公司扩大投资的信心。公司已和当地政府签订了二期项目,二期完成后,将进行产品深加工,公司在规模、用工上都将增加一倍。

产业融合促脱贫

“灵活的产业联动机制助推了产业融合的步伐,也让当地脱贫致富有了抓手。”在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该站常务副站长陈家宏对记者说,该试验站是由安徽农业大学与定远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新型农业推广服务平台,项目主要依托安徽农业大学的优势,是专门服务定远及江淮分水岭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2222222.jpg

安农大现代草牧业试验示范基地

据陈家宏介绍,试验站团队采用“试验站+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给贫困户发放新品种黄淮肉用种羊77只,已帮助12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为定远县西卅店和二龙乡6个贫困村村集体年收入增加40万元,2020年受益贫困户达176户、498人。

在安农大现代草牧业试验示范基地,记者看到,绿油油的草地上,不同颜色的种羊有的在吃草,有的在撒欢。陈家宏告诉记者,他们组建有校县产学研合作理事会,下设草牧业、水稻、小麦、杂粮、猪禽、蔬菜、水产、果树、花卉苗木九个产业联盟。目前,500亩高标准农田已开展“草羊果蔬”和“稻渔共生”产业融合试验示范以及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团队多功能油菜试验示范等项目。试验站依托“国家中部地区畜禽种质资源库”,已将我国50多个绵羊、山羊遗传资源引入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现已建成南方绵羊、山羊活体遗传资源库。

试验站成立以来,其团队以全产业链服务参与脱贫致富,及时组织产业联盟的专家与主要企业对接,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目前已为当地引进农业新品种376个,服务农业企业100多家,同时以“1+1+N”模式开展科研服务,帮助定远县乃至江淮分水岭地区的产业发展。

陈家宏告诉记者,产业联盟成立三年来,产业和科技扶贫成效明显,共计帮扶贫困户182户、245人,人均年收入4万元。此外,每个联盟的首席专家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保姆式”服务,从年初制定工作计划,到每个月指导产业发展,从指导具体的生产环节,到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定远县已形成“草、菌、虾、猪、鹅”五大特色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9个产业联盟参与定远县70个贫困村“乡村产业与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规划(2020-2022年)”工作,通过深入调研,完成了“一村一品”产业规划。

合作社铺就致富路

春日的夕阳下,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民益土地股份合作社稻虾共作种养示范基地风景宜人。记者到达时,农户正在往池塘中抛洒鱼虾饲料。

3333333_meitu_1.jpg

小岗村民益土地股份合作社稻虾共作种养示范基地

该合作社负责人殷玉荣对记者说,她远嫁外地,但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让她心动,于是她选择返回家乡,成立合作社,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2018年8月4日,合作社正式成立。43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共入股土地850亩,其中稻虾连作400亩、贝贝小南瓜100亩、山核桃200亩、鱼塘150亩。这些由合作社统一购种、购肥、销售,合作社再把这些土地分给愿意种地的村民管理。

对于收益的分配,殷玉荣告诉记者,每年除了成本,70%分给负责管理的村民,20%拿出来分红,10%作为合作社公益公积金。对于不参与管理的村民,每年享受400元/亩的保底租金和分红,同时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得到额外的劳动报酬。

“土地股份合作社让村民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踏上了致富路,乡村振兴未来可期。”站在鱼塘边,殷玉荣开心地说。

责任编辑:刘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