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有感“让座”

潘广韬

2021-02-20 15:53:38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2,012 分享

让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小事。然而,就在这微不足道的小事里却能折射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良好的社会风尚。笔者从20世纪60年代读小学中学时,就以雷锋同志为榜样,为有困难的人让座,一直坚持到现在,帮助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

去年入冬,爱人所在的大学没有放假,我先买了一张哈尔滨直飞三亚的头等舱机票。飞行途中乘务长轻轻的唤醒了我,“同志,后面经济舱一位老年女乘客心脏病复发,为了照顾病人,您右边的靠窗座位是空位,让给病人,打扰您了”。“没关系,快请病人过来吧”。不一会病人在家人和空乘人员的搀扶下走了过来,我主动坐到靠窗的位置,让病人坐到过道的位置便于照顾。“妈妈,把身体往后靠一靠,我给你系好安全带”。此时,女儿不停的用手给妈妈按摩前胸后背,不一会汗水就顺着脸颊淌了下来。见状,我对老人的女儿说:“把你们后面经济舱的座席号告诉我,我去坐,你坐在我这方便照顾老人。”女儿说什么都不。就在这争执不下的时候,挨着头等舱坐着的一位中年男同志走过来,“老同志你坐在我这,方便头等舱服务,我去后面坐。”他的善良真诚感动了我,没有推辞坐到了他的位置上。虽然,经济舱不如头等舱舒适,1米85、人高马大的我丝毫没有觉得不舒服,很快进入了梦乡。

到了三亚飞机平稳落地,舱门打开,地勤工作人员推着轮椅来接病人,老人的女儿一再向我表示感谢,我连连说“不客气,应该做的…… ”虽然,头等舱是商务资源,也是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花钱乘坐享用的权利是应该的,但是,遇见病人,帮助有困难的人,让渡一下自己的权利也是应该的,助人为乐不是能用金钱衡量的。

生活中有人为我让座,我得到的是一种尊重;为他人让座,比别人为自己让座更觉得舒坦、快乐。

记得退休后第三年夏天的一个周日,应邀参加远郊一所学校的文学讲座。早上乘坐哈尔滨火车站开往牡丹江的一趟慢车,上车后非常拥挤,过道都站满了人。这时,车门口第三排右座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小姑娘站起来对我说:“叔叔,你到我这来坐,我和同学挤着坐,下站下车。”面对热情礼貌的小姑娘,我说,“谢谢你小同学!”到了下站小女孩向我摆手“叔叔再见!”“再见!”我用感激的目光目送她们下车。

这时,上来一位年纪40岁左右胸前配带着大学红色校徽的知识女性,看见我座位上面的行李架空着,走过来吃力的举着行李箱,我赶忙站起来替她把行李箱放好,回头一看这位女同志面色有些苍白,肯定身体不舒服。“同志你有些身体不舒服,你坐在我这,我很快就要下车了。”她用感激的目光看着我,没有推辞,坐下后问了一句,“同志,您去哪啊?”“退休了没什么事去阿城一所学校参加一个讲座。”她站了起来,“对不起老同志你来坐,你坐!”“你就坐吧,我的身体好着呢,还有两站地就下车了。”

对话中,站在过道一位50多岁微胖的女人,突然间向我抛出一句,“真是怜香惜玉啊!”我先是一愣,转过劲儿来,冲她淡淡地一笑,不能被她的冷嘲热讽夺走我的理智和素养。这位知识女性嘴角微微一动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无言的反驳,是最好的反驳。

善良助人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和过多的解释,凡是对别人做的,最终都是给自己做的。与此相反的人根本无法体会这里的幸福。

下车时我们互通一声再见。坐在学校接我的车上,回想方才的一幕,如果这位身体有恙的女同志上车时就主动寻求帮助,我的帮助就会顺理成章,也不会遭到闲言碎语,学会求助的人也是真诚、坦率的一种美德。

繁纷复杂的社会是矛盾的,有道德修养的人轻易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而道德缺失的人为了自己的方便强迫别人为己行方便,把困难推给别人。笔者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有一年在三亚过冬时,去医院探望一位老朋友,同一病室患者的老伴前来接替陪护的儿子。儿子对母亲说,“父亲昨天夜里折腾一宿没睡觉,现在刚刚睡着,等他醒来在让他吃饭”。“你快回家好好睡上一觉,晚上晚一点过来换我”。探望完病人,我和这个小伙子脚前脚后走出了医院,同上了一辆公交大巴车。还好,车上空着几个座位,小伙子走到车门对过的单人的位置坐下,我也坐在小伙子后面的座位上。不一会,小伙子趴在前面座椅的背靠上睡着了,不时打着轻微的鼾声。过了两站地,车厢过道也站满了乘客,这时,一位刚上车60多岁身体硬朗的男乘客,来到熟睡的小伙子座前,抻手推了推,“年纪轻轻的大小伙子上车就睡大觉,起来,给老同志让让座。”小伙子一动没动睡的很沉。我赶紧站了起来,“同志,你坐在我这,这个小伙子昨晚上护理病人一宿没睡觉,让他睡吧。”这位乘客看了我一眼,二话没说就坐在我的位置上,嘴里还一直叨咕着真不像话,真不像话。就在这时,好几个乘客站起来给我让座,一个小伙子不由分说拉着我坐在他的位置上。

老同志给老同志让座,一句客气话都不说,让人心里实在不舒服。可是,当看到睡得正香的小伙子,心里还是快乐了许多。现实生活中,不让座是本份,让座是情份;坐自己的座位是权利,不能因为“与己方便”,造成“与人不便”,违背社会的公德良序和对道德本身的美好向往。(潘广韬)

责任编辑:钟鸣 除中国商报、中国商网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商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