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螺蛳粉、肉夹馍之后,又一个国民小吃热干面被洋快餐“盯上”了。近日,热干面在武汉超过100家肯德基餐厅早餐时段开卖。这是肯德基第一款面条类产品,也是肯德基餐厅第一次提供筷子。洋快餐“入乡随俗”再次引发关注。
实际上,洋快餐本土化趋势早已出现。广义上来说,洋快餐本土化包括店面设计、明星代言、广告宣传、饮食产品等方面,都有不少中国元素。麦当劳中国区负责人坦言,就是想要品牌接近本土文化、接地气。
去年以来,洋快餐本土化步伐进一步加快。这是因为全球餐饮业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而中国率先走出疫情阴影,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洋快餐因此更看好中国市场,且国内本土餐饮品牌竞争越来越激烈,也迫使洋快餐不得不变“土”。
从相关数据来看,虽然洋快餐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受疫情影响,但相比其全球业绩大幅下滑,在中国市场业绩表现明显较好。因此,洋快餐不仅在中国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开店步伐,也在产品开发上向中式餐饮倾斜。可以说,本土化是其为业绩所下的赌注。
虽然说洋快餐有自己的特色,炸鸡、汉堡、薯条等产品长盛不衰,但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更喜欢“熟悉的味道”。洋快餐要与中国本土餐饮品牌竞争,争取更多中国消费者,本土化是其必然选择。
就产品而言,洋快餐本土化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推出“土”“洋”结合产品,如老北京鸡肉卷、嫩牛五方、油泼辣子冰淇淋等中西结合产品。二是推出纯中国特色的饮食,如豆浆、油条、粥、米饭套餐等。后者未必纯正,但基本是本土饮食。
显然,洋快餐变“土”是好事。对于洋快餐而言,既能弥补其自有产品品种偏少的弊端,也能在饮食文化、味蕾上争取消费者的认可。对消费者来说,在消费中式餐饮时也多了一些选择和体验。对于本土餐饮品牌而言,洋快餐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都值得学习。
不过,洋快餐本土化不是每次都能成功。比如,麦当劳今年推出新品“金招牌肉夹馍”,刚一露面就遭到众多消费者吐槽。原因是宣传海报上的肉夹馍肉馅满满,让人垂涎欲滴,而实物的馍夹了少许肉酱,被认为连塞牙缝都不够,给消费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虽然洋快餐产品都标准化了,连新品肉夹馍的肉酱也有统一的添加标准,但相比陕西正宗肉夹馍,麦当劳的肉夹馍至少不符合“视觉标准”,可能口感也不符合一些消费者的“标准”。这提醒洋快餐经营者,产品本土化不能只学“皮毛”,色香味形都得学。
洋快餐要想在本土化上开疆辟土,既要围绕产品做文章,更要围绕文化做文章。笔者认为,只有其本土化的产品与中国饮食文化完美融合,才能得到更多消费者认可。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洋快餐本土化仍比较浅,对消费者吸引力比较有限,还需要更有文化味道。(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