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对变味儿的网络“理财课”说不

特约评论员 冯海宁

2021-01-13 09:46:51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955 分享

当前,面对“理财课”在直播平台、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广而告之,不少人被这些常冠以“小白理财”“零基础也能学”等字样的宣传话术所吸引。想法虽好,但是充满正能量的财商教育却被不法机构盯上。在直播过程中,夸大或虚假宣传、诱导贷款买课等行为频现。

据了解,不少机构和个人都利用直播讲授理财知识来赚钱。这里面,有的通过“卖课”来赚钱,有的以培训为名推销理财产品赚钱,还有的以财商教育名义实施诈骗……部分消费者想成为投资者却沦为受害者,而且一旦上当受骗,还会面临退款难、维权难等问题。

这一方面缘于某些培训机构或导师心术不正,以“理财课”之名行推销产品、贷款、诈骗之实;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消费者缺乏基本理财常识,轻信虚假宣传。比如以理财成绩截图作为“诱饵”鼓吹无风险赚钱,这本身就违背了“投资有风险”这一原则,所谓的理财成绩截图并不可信,既可能造假也可能以偏概全。只有识破这些鬼把戏,才能保持理性。

但是,要治理网络“理财课”乱象,仅靠舆论提醒是不够的,还需形成治理合力。比如说各个直播平台应该对财商教育机构和导师起到把关、监督等作用。2016年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早已明确了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具有认证、审核等义务,各个平台必须依规履行相关责任。

此外,有关部门还应该对网络上的“理财课”加强监管监督。在市场失范的情况下,作为市场守夜人的监管部门应当对虚假宣传、诱导贷款买课等行为依法采取有力措施。去年11月,北京金融监管部门发布有关“培训贷”的风险提示,就是提醒消费者、警示培训者的监管示范。

同时,受骗的消费者也要敢于对侵权者说“不”。这类问题理财教育无论是虚假宣传还是实施诈骗,都已触犯相关法律,只要受害者勇于维权,就能对违法者形成有效打击,也能对其他侵权者形成警示效应。不论是报案、投诉还是起诉,都有可能让平台、侵权者付出一定代价。

而要从根本上杜绝网络“理财课”变味儿,则需要财商教育从娃娃抓起。在国外,理财教育早已成为中小学生必修课,但我国这方面起步较晚。2019年,证监会与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知识普及教育的合作备忘录》,让人对理财教育充满期待,希望加快推进。当更多国人懂得一定的理财知识,既能避免被网络上的“理财课”忽悠,也能正确对待自己手里的余钱。(特约评论员 冯海宁

责任编辑:钟鸣 除中国商报、中国商网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商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