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近年来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这一次,延迟退休真的要来了。近日正式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实施”二字,标志着延迟退休这件事即将从设想变成现实。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一些国家早已作出了政策调整,相应延迟退休年龄。延迟退休年龄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重大的社会政策。如因为职业不同、身份不同,退休的待遇也不同,这也是目前人们较为关注的。尤其是在中国养老金存在缺口的情况下,执行中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得细些,充分照顾各方的情绪和利益,这样才能既解决问题又不伤人心。
笔者以为,随着年龄增长,多数普通劳动者工作会越来越力不从心,收入待遇也会随之变得不稳定……这些让普通劳动者感到焦虑的问题,都是不可忽视的现实矛盾,需要在推进延迟退休的同时设计能体现社会公平的方案,提高公平程度,同时解决好劳动岗位的供给矛盾,以减少人们因此而产生的焦虑。
此外,笔者认为,在制定延迟退休政策时,尤其注意不能“一刀切”。例如在实践中,应当充分考虑到行业性质的差别,在此基础上考虑实行弹性的退休年龄区间,推行“个性化”实施方案。一方面,要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可以针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退休,设置相应的优惠及激励政策。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推行延迟退休方案时,也应充分尊重个人的意愿,防止出现退休年龄提高了,工作热情却出现打折的情况,这样的效果未必是最理想的。
毋庸讳言,延迟退休是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还需要慎重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坚持从国情出发,综合考虑劳动力市场情况、社会的接受程度,根据不同群体现行退休年龄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论证,稳妥推进。虽说从全国人口年龄结构等现实情况来看,延迟退休已是大势所趋,但仍然需要预留一定的空间,比如分阶段、多方案来最终完成。除了退休年龄不宜搞一刀切以外,笔者认为,还可以先让老龄化和财政压力较大的地区先行试点,待积累经验后再在全国铺开,边行边试,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推进,给社会留一个缓冲时间和空间。(吴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