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关部门和各地正酝酿更大力度的财政金融投融资举措,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包括提供千万至数亿元的财政项目资金,大幅增加信贷、保险等中长期资金支持等,产业引导基金也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加速集结。业内预计,在多方加码投资等一系列利好刺激下,未来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20%左右,成为“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
目前来看,从中央到地方正多举措力促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更大力度的财政金融投融资举措也在加速落地,这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但与此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具有高风险的投资,如果缺乏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能力等实际情况的清醒认识,盲目上马相关项目,则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以中国智造中最核心的芯片项目为例。众所周知,芯片研发投入大、要求高。然而近年来,不仅是科研单位,其他行业也“一拥而上”地进行芯片研发,结果可想而知,因资金链断裂濒临或导致烂尾的芯片项目时有出现。据调查,最近一年多时间里,我国已有6个百亿级芯片项目陷入烂尾。这其中,个别项目的规划投资规模甚至达到千亿级别……有统计表明,全国各省(区、市)准备在芯片项目上的投入已有数万亿元的规模。
因此,再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只盯投资、数量、速度,盲目“大干快上”,不在研发水平、质量、效益上拿到领先全球的成果及转化,也只能是风光一时,并不能使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真正走上创新与高水平发展的崭新道路。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所谓战略性,意味着不能一时一地突击上马,而应着眼全局、立足实际谋篇布局,必须拒绝功利化倾向,必须摒弃浮躁与浮夸。尤其还应认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其最大的特点是必须要有强大的研发力量和储备作为基础;同时,还必须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着技术的不确定性,新技术的替代性往往周期快、颠覆性强。而要让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必须建立起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金融、市场等一系列创新支撑体系,特别是在研究力量上更要有力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是一场全面的“革命”,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一次必不可少的跨越,而非一时兴起的危险游戏。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需要正视中国科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正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现状,要防止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无形中演化为炒概念、抢时髦的浮躁心态,要特别警惕“产业浮躁症”背后所隐藏的“政绩冲动”。要以科学发展的崭新理念与创新机制为引导和保障,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闻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