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近日,深圳麦当劳对一次性餐具收费的新闻上了微博热搜。9月15日起,在麦当劳用餐,使用包括刀、叉、勺等在内的一次性餐具,消费者需要多付0.5元。麦当劳方面表示,此举是助力环保,响应政府号召收费提供一次性餐具。
一次性餐具是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来源,严重影响环境卫生,政府部门采用经济手段,撬动市民的环保意识,应该说无可厚非。9月1日起,《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除对市民进行垃圾分类要求外,还规定餐饮服务和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免费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筷子、叉子、汤匙等餐具。不得免费提供,那么就意味着收取费用。不可否认,一次性餐具收费将提高用餐成本,倒逼消费者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但一次性餐具的成本不该全部由消费者买单,助力环保不能薅消费者“羊毛”。目前外界之所以质疑此举,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麦当劳里面要用到的餐品不是很多,只有在喝粥时才会用到勺子,大家也不可能带着勺子去麦当劳,这就等于变相强制消费购买一次性餐具;二是这样的做法看起来是助力环保,但勺子等必需品该用还得用,这给人的感觉不是助力环保,而是多了一个收费的理由。
在助力环保的各项政策中,若是实实在在助力环保,大家多出“一份钱”,那是可以理解的,也应该被理解。但若不是呢?我们在推进一些制度的时候,能否更加细致入微一些?能否规避“为了收钱而收钱”的政策执行谬误?
对“一次性餐具收费”一事引发的争议,说到底还是环保成本的问题。环保成本应该由谁承担?这应该有更加明确的制度规定,不能说所有的环保成本都推给消费者。监管部门有必要介入,敦促商家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并张榜公布,相信就不会引起质疑了。而在明确成本谁来承担问题之前,“不得免费”的推进也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配套服务。这样的话,“全民参与”才会汇聚起更大的正能量,也才能更加令人信服。
环保无小事,“一次性餐具”收费的问题也必须正视。不过,在制度规定推进的同时,也应多些公民视角。此外,一次性餐具收费仅是权宜之计,对保护环境治标不治本,应该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进一步增强民众环保意识,并采取一些激励性举措鼓励民众减少环境污染,这样才能汇聚最大的社会合力,形成处处讲环保的良好社会氛围。(杨燕明(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