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制造,原创>

抢购热情消失 “宅经济”红利过后速冻食品靠什么留住消费者?

2020-10-16 12:46:11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882 分享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见习记者 马嘉)疫情期间,速冻食品不仅成为宅在家中的消费者的必备口粮,更成为相关企业的“吸金利器”。今年前三季度,速冻食品行业龙头三全食品预计净利润突破5亿元,“卖速冻鱼肉”的海欣食品预计净利润暴增四倍,“卖包子”的巴比食品刚进入资本市场就围绕速冻食品展开业绩布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后,相关企业还会有亮眼表现吗?吃“宅经济”红利的速冻食品又该靠什么留住消费者?

WechatIMG3089.jpeg

北京朝阳区东三环的一家超市内,消费者表示,可选购的速冻食品种类有些少。

速冻食品销售降温

家住北京朝阳区东三环的隋女士疫情期间时常购买饺子、馄饨等速冻面食。隋女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她是速冻食品的“资深食客”,疫情期间,她平均一周就要吃掉两袋速冻水饺,还在家钻研起了“速冻食品加工再创造”。不过近一个月,隋女士对速冻食品的热情有些消退,她表示,目前商超中的水饺、馄饨等速冻食品花样较少,她有些“吃腻了”。

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后,速冻食品再难现销售火爆?中国商报记者走访了位于北京朝阳区东三环的一家超市,售货员表示, 周末来购买速冻鱼丸、蟹棒等火锅食材的消费者比较多,速冻饺子等面食的销售量较今年2、3月确有大半的下降。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因为速冻食品的保质期较长、放得住,疫情期间,长期在家不能外出的她也囤了很多速冻食品。现在她不需要再“宅”在家里,因此更希望吃一些健康、新鲜的食材。

年轻消费者更爱速冻食品?一位经销代理思念食品旗下速冻食品的从业人员告诉记者,虾滑、流沙包等速冻食材受到上班族、年轻白领的青睐,这类年轻群体也会更关注出了哪些新品。根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速冻食品市场中,26-33岁消费者的占比最高,为38.95%。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对于速冻食品行业而言,疫情本身是契机,但最关键的是培育了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同时让速冻食品行业找到了面向95后甚至00后等消费者市场的方向。

企业收获颇丰

疫情期间,速冻食品企业收获颇丰,今年上半年纷纷交出了收入、利润双增长的成绩单。速冻食品销量大增也进一步带动了前三季度速冻企业的业绩暴涨。

不少速冻食品企业业绩“翻身”,目前仍保持“大赚”的势头。主营速冻面食的三全食品在公告中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为5.48亿-5.83亿元,同比增长370%-400%。今年上半年,其净利润达到4.5亿元,不仅远超去年同期,而且等于2015至2019这五年的净利润之和。三全食品相关负责人曾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公司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在保证利润率的前提下追求收入的高增长。

经营速冻鱼肉制品和速冻肉制品的海欣食品预计第三季度销售收入延续增长态势,其今年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净利润5000万-7000万元,同比增长303.71%-465.19%。刚刚进入资本市场的巴比食品也瞄准速冻食品市场发力,速冻食品有望成为其新的业绩增长点。巴比食品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公司将针对到家服务场景做传统速冻与包装产品。

“如果能够掌握消费者对速冻食品的进一步需求,对相关企业来说,疫情过后,保持一定比例的业绩增长是没有问题的。”张毅说道。

今年上半年,不少“新选手”盯住速冻食品带来的赚钱机会,纷纷入局速冻食品行业。据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平台企查查数据,截至今年6月,全国共登记注册超8.1万家速冻食品企业,其中属于在业/存续状态的共有超5.6万家。另外,今年上半年国内新增速冻食品企业7163家,已达去年全年新增数量的63%。

速冻食品新风口在哪儿

根据企业增长咨询公司弗瑞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数据,我国速冻食品市场规模早在2017年就突破千亿元,为123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5%。根据艾媒咨询数据,今年我国速冻食品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393亿元。

对速冻食品企业来说,想要抓住消费者的胃,布局多品种、不断推出新品或是关键。海欣食品于今年8月收购了一家主做中高端速冻面点的企业,正式加入速冻面食的市场争夺战。三全食品、海欣食品等均在公告中提到将针对市场需求研发新品。

年轻消费者或将成为速冻食品的消费主力。张毅表示:“年轻消费者对于速冻食品的偏好日益增强,我国速冻食品行业或将迎来新的机遇。”

已经有企业瞄准年轻消费者更新业务布局。刚刚进入资本市场的巴比食品将推出更多迎合年轻人口味的新品。巴比食品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无论是从产品包装还是产品口味上,我们都将推出更多符合90后、00后消费者需求的新品。”

“做好包装,确实能够使速冻食品显得更加年轻时尚,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除此之外,速冻食品的品质才是主流消费群体关心的重点,比如采用素食食材,打出‘健康牌’。”张毅说道。

责任编辑:秦楚翘 除中国商报、中国商网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商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