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关注,原创>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多种扶贫模式并行 广东直坑村的脱贫路

2020-09-23 11:13:30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514 分享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王彤旭)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直坑村,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2016年被认定为省定贫困村,共有294户1195名村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户共计62人。而到2019年底,直坑村的贫困户已经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也从不足4000元提升到了15799元。对于直坑村的脱贫之路,梅州市环卫局环卫科副科长、驻西阳镇直坑村党建指导员邱艳红颇有心得。

“直坑村的土地数量很少,人均四分地,各家各户分下来只能种植口粮和蔬菜,解决基本生活需求,无法通过土地流转增加村民收入。因此,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发展能够当年见效益的短、平、快项目,开始带领贫困户发展种养业,把产业扶贫正式提上日程。”邱艳红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观察到城镇居民喜食土鸡,驻村工作队在2016年到2018年带动贫困户养殖土鸡;2018年,直坑村又开始种植茶树菇等食用菌。虽然今年因疫情影响产品滞销,但在消费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市、区、镇各级政府将贫困户手中的茶树菇高价购入。

在发展中期产业方面,直坑村也收获颇丰。“通过筹集128万元参与西阳镇经济联合总社的入股分红项目,贫困户每人每年能获得1865元的分红,村集体收入每年也增加了1.6万元。”邱艳红说。

也正是因为难以依靠农业脱贫,支持贫困户务工成为直坑村长效稳定脱贫的关键。谈及就业扶贫,邱艳红更为津津乐道。“针对村内没有劳动技能且年纪偏大的贫困户,我们用扶贫专项基金设置了六个公益性岗位,其中三个保洁员岗位,三个生态管护员岗位,为这部分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每人每月工资1000元。”

身为贫困户的村民廖秋香就是就业脱贫的受益者。廖秋香今年60岁,早年带着一儿一女嫁入直坑村,后离婚成为一名独身妇女。廖秋香的儿子外出务工,因患有眼疾而收入微薄;女儿也已经出嫁,虽然经常回家帮衬,但廖秋香仍然需要独自照顾孙女。再加上是外来户,没有分到土地,一切都要自行购买,她的生活一度十分艰辛。2016年,廖秋香开始在村内务工,她对记者表示,生活越来越好了。“我现在在村里做保洁员,每月有1500元的收入。同时,我也在村里的一名老人家中做保姆,每月也有2800元的收入。”廖秋香说道。

廖秋香.jpg

廖秋香正在扫地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驻村工作队鼓励他们到不远处的工业园务工。据邱艳红介绍,梅江区人社局每年都会组织两到三场用工招聘会,对直坑村的贫困户也有放宽招工条件的政策倾斜,帮助贫困户实现每户至少有一人参加务工的目标。离村务工人员月工资最高能达到5000元,工资最低的保洁员也能达到1800元。“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帮扶的贫困对象并非是有惰性的,而是自身就有勤劳工作的意愿和动力。只要肯干,就能脱贫。”

在教育方面,直坑村也没有落后。“贫困户的孩子要通过教育脱贫,通过教育走出去。适龄儿童一定要上学,如果发现有辍学的情况,我们会每家每户去做思想工作。正是因为盯得紧,我们村这五年没有出现因贫辍学的现象。”邱艳红告诉记者,村内的孩子中职毕业后,驻村工作队也会一直跟进就业情况,以期为待业毕业生兜底。“今年虽然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从我们村走出去的毕业生都自己找到工作了。”邱艳红自豪地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

对于全面脱贫之后如何防止返贫,邱艳红也早有打算。她告诉记者,直坑村已经建设了光伏发电项目。扶贫工作队撤离后,光伏发电的固定收益将用来继续维护村庄的村容村貌,为村集体创造稳定收入,实现长效稳定脱贫。“此外,我们也和保洁员等签订了三年的劳动合同,扶贫工作结束后,他们的工资将由村集体收入来支付,摘掉的‘帽子’绝不会再戴回去。同时,在日后的乡村振兴工作中,还会有新的项目和机会,以后的村庄管护就更不成问题了。”邱艳红表示。

责任编辑:秦楚翘 除中国商报、中国商网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商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