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消费券返场,发放重点集中在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体育、旅游、电影等行业。如北京将发放3亿元餐饮外卖消费券,福建将发放1600万元体育消费券,武汉市发放8000万元文旅消费券。从各地发布的数据来看,消费券发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从实施效果来看,发放消费券对刺激消费作用明显,这主要体现在消费券的杠杆效应上。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测算,每1元钱的政府补贴能带动3.5元至5.8元的新增消费,杠杆效应达到3.5倍以上。如福建省上半年通过支付宝发放消费券,全省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83亿元,带动消费27.9亿元,杠杆比率达15.2倍。截至7月中旬,江苏各地政府累计发放消费券约27.1亿元,撬动消费近300亿元。
毫无疑问,发放消费券不仅可为消费者带来实惠,也为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不过,消费券发放是个“技术活儿”,短期来看,消费券虽能有效释放消费者的购买力。但从长期来看,消费需求能不能因此得到持续提升还涉及很多因素。此外,相对于现金,消费券有使用门槛、使用范围、使用期限等一系列限制因素,一定程度上还是难以让消费者更好释放购买力。
从本质上说,人们的消费更多取决于收入。像旅游等消费并不属于必需型消费,全国多地重启或延续“派券”热潮,大多不包括必需品。因此,各地要在消费券带来的短期刺激中挖掘出长期消费潜力,真正推动消费市场发展壮大。
首先应从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商品服务供给质量、完善市场秩序、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入手。如发放消费券应与商家促销相结合,鼓励商家让利,让消费者获得更大实惠,提升消费券的拉动效果。通过发放消费券刺激终端消费,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使企业增加用工拉动就业和提升居民收入,从而进一步增加消费。
同时,消费券应更加互联网化,促使企业加速向线上转型,积极拥抱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形成“消费—投资—再生产—增收入—再消费”的有效循环模式,从而推动经济运行尽快重回正轨。
发放消费券不能只顾眼前,更须立足长远。应该将消费券变成“通用券”,最大限度地纾困和保障民生,使消费券的发放促进“疫后重建”,带动供需端的扩张,拉动企业扩大再生产,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升民众的可支配收入,形成增加消费力的良性闭环。
要让消费券物尽其用,各地还应注意发放的方法,并量力而行。要针对需求最迫切的群体,让他们购买最急需的实用的物品。要有针对性地发放,而不是“直升机式撒钱”。建议各地借助金融科技手段精准发放消费券,尤其是向困难群体精准发放消费券,在实现精准救济的同时刺激消费。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监管,一些地方如果只是跟风、形式化地发放消费券,既会让消费券成为部分人的专享福利,也会增加政府财政压力,造成社会资源浪费。(胡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