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餐桌”的养成离不开日积月累、尺寸之功。自2013年开展制止餐饮浪费行动以来,“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得到明显改观。但需要注意的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因时因势、重新审视餐饮浪费问题,并作出有力反应,同样成为当下最重要的课题。
首先,强化倡导必不可少。文明需要春风化雨般的涵养润泽,这是共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部署开展相关行动,这是一个重要途径。如可以结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推动餐饮节约理念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等等,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其次,无规矩不成方圆。以餐饮浪费来说,吃不完打包算是规矩吗?目前来看,还不算。在一些消费者眼里,勤俭节约是好习惯、是美德,但不打包似乎也不算失德,而是花钱消费、食物“任君处置”。因此针对餐饮浪费加强立法、多立规矩变得很有必要。此外,法治应与德治相互配合,才能形成更强大的推动力。
第三,不仅是对于消费者,在倡导理性消费过程中,餐饮企业应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果能通过经营策略,在无形中帮助顾客形成理性消费的习惯,更能体现企业的价值,也更加长久。如主动建议“少点菜”“多打包”,不仅帮消费者省了钱,还让消费者感觉很暖心。
与此同时,对于餐饮供给端,也就是餐饮企业食材管控方面的浪费,也不应该被忽视。比如,一些饭店、学校食堂由于食材保管不善而变质造成浪费;还有在储存过程中交叉污染造成浪费等。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利用大数据从供应链系统对原材料实行精细化管理,根据每天用餐人数盘点食材,这样既能统计出每日实际的食材使用量,也能为接下来的食材采购提供可靠的明细清单,减少食材浪费的概率。另一方面,为了减少食材的浪费,干湿货品的储存要精准分类,从而避免交叉污染,影响储存效果。
最后,有关方面应加强餐饮消费督促检查。针对在宴席、自助餐、机关食堂等场合浪费的问题,注重运用各种社会力量进行监督,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批评曝光。同时,加大督查和考核工作力度,深入餐饮企业进行专项检查和督导,确保制止餐饮浪费工作取得实际效果。(林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