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原创>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文旅融合 达斡尔民族奔小康

2020-08-06 09:31:41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450 分享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黑龙江报道(记者 潘广韬)古老神秘的达斡尔族早已告别游牧、捕猎的生产生活方式,但其祈盼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却从未改变。

近年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紧紧依托民族文化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坚持市场运作,将红星盈、金碧水果合作社等特色农业,契丹壶柳蒿芽、冰葡萄酒等特色加工,英烈馆、青年农庄等特色史馆,哈拉新村、额尔门沁村等特色村寨,民族乡镇地区蓝天碧水大草原等特色景观融为一体,推出“周末好时光,一起游达乡”等多条特色旅游精品路线,打造全域特色旅游品牌,叫响鹤城(齐齐哈尔市别称)“最佳旅居目的地”。

“这是党中央送给我们达斡尔族的金钥匙。”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党支部书记多雪英是哈拉新村的历史见证者。多雪英介绍,1998年对于哈拉新村来说是一个转折点。1998年特大洪水冲毁了村民家园,后全国政协捐资近3000万元重建了具有民俗特色的现代化哈拉新村。这几年哈拉新村在区委区政府的帮助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建设民生保障工程、发展旅游项目,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在哈拉新村落成后,来到我们村里旅游的人更多了。”村民鄂小东介绍。2019年6月黑龙江省首家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在哈拉新村落成并对外开放,年接待游客近3万人。体验馆以达斡尔族民族文化为灵魂,创新了民族旅游活动载体,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格局。

伴随着达斡尔族的祝酒歌声,热情的达斡尔族朋友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作好准备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2019年6月,首列广州至齐齐哈尔旅游专列的600名游客来到了该区哈拉新村,共赏美景,共同体验独特的达斡尔族文化。篝火冉冉升起,村民们与远道而来的游客们在篝火旁跳起了民族友谊的舞蹈,歌唱出民族文化旅游的“欢乐颂”。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高度重视达斡尔族文化的开发、保护、传承工作,自2006年达斡尔族哈库麦勒和乌钦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以来,又相继有达斡尔族扎恩达勒、摔马跤、刺绣、库木勒节、阔德格·乌都日、火球、剪纸等被列入省、市级保护名录。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连续多年举办库木勒节、菊花节、丰收节等特色品牌节庆活动,融入民族服饰展演、手工艺品展览等技能观赏型活动,融入户外拓展、水上运动等体育赛事型活动,融入相亲大会、发展论坛等群众集会型活动,多次组织文化学者、专家深入梅里斯开展达斡尔民族文化研究挖掘保护工作,当地达斡尔族群众是齐齐哈尔筑城者、嫩江流域开拓者、祖国北疆守护者、民族团结实践者的定位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

如今的哈拉新村以村屯环境美、人文景观多、文化底蕴深、民俗风情独特而著称,村口大门以达斡尔族特有乐器四弦琴为造型,村中广场矗立着达斡尔英雄莫日根的雄伟雕像。哈拉新村2014年9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入选黑龙江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近400年历史的达斡尔族传统村落额尔门沁村也充分利用自然优势,结合丰富的民族文化,走出一条文旅融合助脱贫之路。在开发中国达斡尔嫩江第一岛特色景观基础上,又相继建设达斡尔族特色民居、民俗文化馆、采摘园,吸引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额尔门沁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通过党建引领,倾力谋划,将文旅融合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致力于打造民族风情旅游小镇。2019年,额尔门沁村40户78人全部脱贫。接下来我们计划依托航空经济小镇建设,打造多元文旅融合业态,带领全村百姓奔小康。”额尔门沁村党支部书记徐斌高兴地说。

责任编辑:秦楚翘 除中国商报、中国商网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商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