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保市场主体 促经济活力

吴学安

2020-07-09 09:49:23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038 分享

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的最基本单位和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各类市场主体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承载居民就业的主要领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各地多措并举助力市场主体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实现市场主体活下去、多起来和强起来,稳住经济基本盘,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了强大动力。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为市场主体减负松绑、增添活力。会议指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要把保市场主体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保就业、保基本民生。在加大力度支持企业纾困的同时,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挖掘优化营商环境潜力,更大激发市场活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场主体发展中面临许多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一方面,由于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影响,企业的生产性需求不足现象相对突出,居民流动性不足使得消费性需求出现阶段性的下降;另一方面,对外贸易受全球疫情影响,海外需求面临较大压力。这就要求保市场主体应该从内外同时发力,确保内外供应链尽早畅通,进而更好恢复市场主体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比重大,在带动就业方面发挥了强大作用,但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偏弱,这意味着保市场主体必须抓住保中小微企业这个“牛鼻子”,着力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提高中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在“六保”当中,保市场主体就像是“压舱石”,只要市场主体能够稳住,居民就业、基本民生等也就有了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才有实施的基础。

从经济长期发展角度看,稳增长的关键在于更加有效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提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为了帮助市场主体纾难解困、渡过难关,从中央到地方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涉及财税、金融、社保、外贸等多个方面。眼下,更大力度的扶持政策已在路上,相关部门近期接连释放明确信号,为落实保市场主体的要求,下一步在继续推进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房屋租金等方面将出台更多支持政策。

毋庸置疑,保市场主体要尊重市场,放活经济组织形式。放活经济组织形式是保市场主体的一项重要措施,尤其是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等流动群体及下岗职工等困难群体的再就业意义重大。保市场主体,政府不只要发力“纾困”,更要适当“留白”,给企业、个体提供更多空间。放活经济的组织形式,实际上是鼓励通过市场自发的力量缓解疫情对企业经营、就业和经济的冲击。广大市场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市场变化,练好内功,增强抵抗风浪的本领,这样才能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吴学安)

责任编辑:王蕾瑛 除中国商报、中国商网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商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