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制造>

疫情“黑天鹅”来袭 国内经济应该如何突围

祖爽

2020-03-27 15:40:19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2,632 分享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祖爽)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黑天鹅”事件,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今年1-2月主要经济数据显示,受疫情冲击,投资、消费、工业、服务业等指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不过,疫情期间我国经济出现了哪些新机遇,疫情过后我国经济又将如何突围?在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北大光华疫情时期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学者们各抒己见。

untitled.png

资料图 图片来自CNSPHOTO

宏观政策如何调节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8.3%;重要物资生产保持增长,新兴服务业持续发展。需求方面,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生活必需品销售和实物商品网上零售保持增长。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此前表示,疫情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较大冲击,但是综合来看,疫情影响是短期的、外在的,也是可控的。我国基本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内在向上的趋势没有改变。

“如果没有疫情,工业增加值应该增加5%-6%,疫情使得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了18个百分点。某些人员接触密集的服务业部门下滑更多,甚至超过50个百分点。3月的经济活动水平与前两个月的平均指数基本持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陈玉宇表示,“大家预测的经济强力反弹期为今年年末以及明年”。

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也要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加强宏观政策调节尤为关键。相关部门表示,下一步财政、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加大力度、精准施策、落地落实,为对冲疫情影响、稳定经济运行提供更多支撑。

对此,陈玉宇表示,目前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是,为深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包括中小企业)提供流动性,使短期营收和利润下降的企业能够存活,这是防止疫情短期负面冲击扩大化和演变为长期拖累的必要举措。陈玉宇表示:“货币政策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降低利率,二是让信贷可得性增强。在此特殊时期,很多企业需要信贷。”

财政政策应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陈玉宇认为,财政政策应侧重三方面:一是加大对防疫卫生领域的采购与投资,增强抗击疫情的信心,夯实长远的卫生健康体系的能力建设;二是短期减免税收,补贴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三是面向长远的基础建设计划。

新基建带来新机遇

“2019年我国GDP增速为6.1%,然而基建投资的增速只有3.8%。疫情过后的经济突围,大规模增加基建投资是很自然的政策选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系教授刘俏认为。

如今,新基建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建设领域的焦点之一。今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即“新基建”,主要包括: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新基建有四大领域是发力“科技端”的供给侧改革。5G技术不仅具有跨界融合属性,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而且兼容或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其他三大领域则属于补齐基础设施领域的短板。

新基建应该如何寻找项目储备?刘俏认为,一是围绕“再工业化”的新基建,涉及产业变革以及产业互联网相配套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如5G基站、数据中心等。5G、大数据、AI(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这些项目会为大量行业带来数字化转型契机。

其中,5G的发展除了直接促进电信运营业、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外,还将通过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间接带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经测算,到2030年,5G将带动直接产出3.4万亿元,间接产出6.2万亿元。刘俏表示,按照2017年投入产出表中各行业的增加值率转换为增加值口径计算后,2030年5G将直接拉动GDP 1.3万亿元,间接拉动2.1万亿元,总计3.4万亿元。

与此同时,新基建须涉及跟民生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如旧城改造、租赁住房、城市公共设施的投资等等。城市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可带动较为可观的投资。据测算,改造老旧小区将拉动投资约1.3万亿元,若分五年推进,每年可新增投资2600亿元。

同样,新基建也须涉及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的基础建设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础服务均等化,增大城市集聚效应和城市所能容纳的最优人口规模,促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将更多的人纳入市场,通过集聚实现人均收入增长,通过集聚实现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的差异互补发展,最终缩小发展差距。

消费券促进消费回补

消费券对疫情下经济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刘俏认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的恢复既关乎今年决胜小康目标的实现,又能够有效促进中长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推出消费券可补贴低收入就业人群,促进内需回补。

面对疫情的短期冲击,促消费、稳经济正成为社会上下共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央行、证监会等23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到,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等。

连日来,各地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举措。其中,发放消费券被看作是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南京市、杭州市、济南市等地已出台政策向市民发放消费券,不少企业也纷纷跟进,推出企业版“消费券”。

对于消费券的发放,刘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可以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收入较低、民生负担较重的就业群体给予补贴。此举既可立竿见影地帮助疫情期间的困难群体渡过难关,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助于稳定社会消费。此外,消费券发放还应考虑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倾斜。

“我们建议消费券金额为1000元。根据人社部2019年发布的全国31省份最低工资标准,上海市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480元,居全国之首,湖北省的标准为1750元。目前全国各地已积极复工复产,真正影响企业生产和居民收入的周期可估算为2-3周时间。因此,按照最低月工资标准的一半左右(即1000元)发放消费券是可行的。”刘俏表示。

如今,消费券的红利正在逐步释放。以南京市为例,南京市商务局数据显示,3月21日-3月22日,南京全市累计使用餐饮消费券23014张,总消费金额599.23万元,带动消费金额369.09万元。上周末南京市的夫子庙、玄武湖、中山陵、海底世界、雨花台等景区内,客流量再创新高。

责任编辑:高龙 除中国商报、中国商网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商网立场